程麗萍
【摘要】本文以高職護理行業的崗位需求為例,分析了公共英語與行業英語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高職護理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筆者從課程設置、教材選取,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師資隊伍建設和考試評估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入手,以達到培養“外語+專業”的實用復合型護理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院校 行業英語 銜接 護理崗位需求
一、公共英語與行業英語銜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基礎,更要注意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因此,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的重心應從傳統的傳授基礎語言知識的公共英語教學過渡至以傳授語言應用能力的行業英語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將他們培養成“外語+專業”的實用型復合人才。行業英語是指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及今后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技能英語。護理專業英語是以護理的英語詞匯、常用會話、中西護理差異等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在護理操作流程中與患者之間的英語交際能力,使其能基本聽懂與崗位相關的一般對話或陳述,能就自己崗位的相關話題進行交談,能基本讀懂與未來職業相關的簡單或中等難度的英文材料等。具有明顯的職業或行業的對應性。然而,目前高職護理專業的英語教學多數仍舊沿用傳統的公共英語教學體系。因此,要想改進和提高護理專業公共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引入行業英語,實現公共英語向行業英語的滲透與銜接,從而在實現公共英語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公共英語學習階段后雖然開設了行業英語課程,但這些行業英語與公共英語教學之間卻存在著隔裂現象,兩者之間沒能很好地銜接,未能體現其職業性和實用性,英語教學的課堂設計無法滿足護理學生的職業需求,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使其覺得所學英語知識“無用武之地”而放棄英語學習。根據筆者對本省幾所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和專業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發現了以下問題。首先,護理英語與公共英語教學之間存在“脫節”現象。調查結果表明,很多學校偏重公共英語教學而忽視專業英語教學(護理英語),在課程設置上將之設為選修課,這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英語重要性的認識。另外,專業英語的授課學時數少之甚少。很多院校專業英語授課時間僅為一學期,一般為30-40學時,這么短的時間完成龐雜的護理專業英語學習對于英語基礎本來就很薄弱的高職護理生來說真可謂“難于上青天”,這會挫敗學生對護理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再者, 缺乏科學合理的教材和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傳統的護理英語教材與現代化的護理技術嚴重脫節。很多護理英語教師墨守成規,沿用傳統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不能以學生為中心,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醫學詞匯,講解知識點,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死記硬背,這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最后,教師缺乏專業知識。調查發現,很多院校的護理英語由公共英語教師任教,由于他們缺乏護理專業知識,導致他們只能照本宣科,有時甚至出現誤解、錯解現象,更不能舉一反三或將知識融會貫通,這些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如何實現護理行業英語與公共英語教學的銜接
通過對護理行業對英語知識需求的調查來看,筆者認識到護理行業英語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公共英語是基礎,護理行業英語是公共英語的擴展和延伸,它旨在提高學生在未來護理工作場景中的英語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讓學習者學會用英語準確流利地與患者或他人溝通。
1.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開展學校和未來崗位合作教學。當今社會,高素質、一專多用的護理人才嚴重匱乏,因此,高職護理行業英語在課程設置,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取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筆者對高職護理院校學生行業英語教學需求的調查結果了解到:絕大多數學生希望護理英語能提高他們在實際工作情境中的的聽說交際能力,使他們能更加勝任護理工作崗位。因此,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根據畢業生未來的去向和崗位需求為指揮棒,教學內容應以其未來工作場景和文化等為載體,進行與實際工作相關的英語語言訓練。例如,在訓練學生聽說能力方面,教師在搜集、選取聽說材料時要以醫院護理工作流程中常見的情景為題材,內容可涉及醫院介紹、病人接待、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治療操作、用藥給藥等主題進行,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學。同時,加強學校與未來工作崗位部門的合作,讓學生利用寒暑假或節假日到涉外醫院和醫療單位進行實踐教學以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2.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多開展與未來崗位相關的活動。例如:在口語訓練課上,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系列與護理崗位有關的活動。在實踐課堂上,讓學生親手為校園設置中英文雙語路牌,為護理實訓設施、設備設置英文標牌和使用說明。在護理英語閱讀課上,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病例講解,以護理程序為主線,并將護理常識與英語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護理行業英語,提高其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和專業性,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其專業語言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采用模擬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仿真型工作場景中,讓學生扮演醫生、護士、患者等角色用英語溝通交流。該教學方法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生到護士,從教室到臨床的自然過渡,讓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3.加強護理行業英語師資力量建設。目前,“外語+專業”的“雙師型”“雙語型”的師資力量嚴重匱乏。針對這一現狀,各高職護理院校要制定長期的護理英語教師在職培訓計劃,鼓勵他們多參加各種專業學術會議、講座。多與專業課教師溝通交流,甚至可以長期聽基礎醫學課程老師的課(如解剖,生理等),以便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避免在教授專業英語知識的時候出現誤解、錯解的現象。同時,舉辦專業課老師校內外英語培訓班,實施英語知識和口語能力強化訓練,加強護理專業課老師的英語口語與交際能力。這不僅可以加強英語教師與護理專業課老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更能讓雙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根本上解決行業英語教師缺乏的難題,并能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4.建立科學合理的護理行業英語評估體系,改革考試方法。護理行業英語要采用靈活多樣的評估方式,例如筆試+口試。筆試可以讓學生用英文寫作病歷、醫學會議的邀請函等。口試則可以讓學生用英語羅列護理操作流程、實施過程及注意事項,開展英文臨床情境模擬,如問診、查房、急 救等。再者,可以和其他醫學院校協助建立英語學習網絡平臺,給學生更多自學機會,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英語的技能。
綜上所述,高職護理專業的英語教育必須實現行業英語向公共英語的滲透,構建一套“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用性教學體系,才能培養出滿足21世紀人才市場需求的“外語+專業”的復合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羅毅,李紅英.論大學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的銜接[J].外語界,2008(1).
[2]陳迎,陳宏森. 醫學專業英語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初探[J]. 遼寧教育研究,2003(1).
[3]李正亞.以護理英語為范例的高職行業英語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實踐教學,2012(35).
[4]江曉東.高職護理專業“行業英語”課程改革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2,(4):138-139.
*基金項目來源: 該文章為滁州城市職業學院院級課題(教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與行業英語教學的銜接研究——以護理專業的崗位需求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