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發展觀,追求以探究為動力的學習觀,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現過程,構建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平臺,使學生能力得到發展。
一、優化師生關系,營造主動探究的氛圍
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條件。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愛和尊重、樂觀和自信;才能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試做例題,結果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我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總結,讓學生理解解題的基本方法,同時能根據題目的不同特點用不同方法解答。這樣在試做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機
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構成矛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充滿疑問的情境,點燃學生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從而引發學生的探究需要。
例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猜猜新華詞典的厚度,學生學過長度單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說出新華詞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點,再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元硬幣,讓學生說說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這下學生都呆住了——它的厚度不滿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學生立即就會產生一種想探個究竟的強烈愿望,這就使單調、枯燥的概念數字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被有效激發出來。
三、動手操作實踐,培養學生主動獲取、運用知識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教師要深悟“實踐出真知”的真諦,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身經歷、感受、體驗和發現知識形成的機會,留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和足夠活動的時間,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實踐求發展”。
例如:教學“體積的認識”時,由于體積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體積的意義,讓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方形石塊放入裝有水的透明玻璃杯里,觀察水面的變化,并提問:石頭放入水里后,水面為什么會上升呢?使學生明確石頭占有一定空間。還可以讓學生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說明石塊大小不同,它們所占的空間就不同。做完這個實驗后,還可以讓學生用透明的玻璃杯裝細沙做一個實驗:把一個玻璃杯裝滿細沙,再倒出來,放進一塊木塊,再把原來的細沙裝回去,學生會發現原來的細沙裝不下了,而產生疑問:“這是為什么?”從而知道:木塊有多大,占據杯子的空間就有多大。可見,學生在動手操作的自主探究活動中能很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四、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課堂交流討論是一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更是學生探究學習的推進劑,通過質疑問難可以為學生提供探索的方向及主動參與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時,通過實驗得出“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具有不穩定性”這一結論,然后我按平時習慣鼓勵學生質疑:“還有疑問嗎?”有一個學生立即舉手回答:“老師,為什么我的平行四邊形怎么拉也不變形?挺穩定的。”原來他手里拿的是平行四邊形的紙板模型。“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我表揚道,然后讓學生把這個平行四邊形紙板模型與我的框架模型進行比較,看有什么不同。學生經過激烈爭論得出:框架結構的平行四邊形才具有不穩定性。這一例子說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不但可以消除學生心中的困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五、實行因材施教,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生蘊藏極大學習潛能,也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要與期待不一樣,因此,教師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學業基礎與學習能力,把學生分成自主合作學習組和教師輔導學習組。各組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不完全相同,課堂上允許他們以各自適宜的速度與進程推進自己的學習,并激勵學生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學習目標推進。自主合作學習組的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培養了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教師通過對學困生的直接教學和個別輔導,更好地補差。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達到本層次的學習目標后,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高一層次的學習目標進行達標學習,用不斷遞進的分層目標引導和要求學生。在學生各自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各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幫助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之以“學”為樂。
總之,探究性學習無論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教學形式,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了發展空間,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公平競爭”,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優化。教師要以此為契機,把自主探究引入課堂,認真地挖掘并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問題。只有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心中播下自主探究的種子,就能發掘學生個體的自我潛能,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習得方法、豐富體驗,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