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好清
摘 要: 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建設如何,關系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擬就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進行調研,并結合我校校園文化建設情況加以探討。
關鍵詞: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 有效途徑 可持續發展
一、校園文化的含義
校園文化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校園精神說”、“校風說”、“藝術教育說”、“文化活動說”。這些說法各有各的理由,但是筆者認為它們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把校園文化狹義化和單一化。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種嶄新的、富有特色的、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正逐步形成。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為,所謂校園文化,應該指在學校這個特定場所里,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為主體,以校園為空間背景,圍繞教育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創制并共享,以文化沖突與統整為表征的亞文化系統。它體現在顯性課程和潛在課程(亦稱隱性課程)兩方面,顯性課程指學校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行為規范等,潛在課程包括校園建筑、文化設施和環境布置等有形環境和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文化生活、集體輿論、心理氣氛及校園群體觀點、信念等無形環境。其中無形環境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核心內容,對于整個校園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是校園建設的無形資產,與學校辦學質量連接在一起,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建設的好壞,關系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受各方面的影響,目前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種種問題和不足。
二、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1.重形式輕內涵
前幾年,隨著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的大力扶持,一大批職業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上,中國幾乎所有縣城市都建有職業教育中心(或職業學校)。如此大規模建設職業學校雖然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但是給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增加了難度。某些新建設的職業教育中心(或職業學校)盡管由于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校園面積、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有形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但是體現職業學校內涵建設的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文化生活、集體輿論、心理氣氛及校園群體觀點、信念等卻無法及時跟上,導致這些職業教育中心(或職業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生源緊張,只能通過政府的行政手段才能勉強維持,可持續發展道路難以實現。
2.重技能輕文化
職業教育領域曾經非常流行這樣一句說辭:高考看分數,中職看技能。在這種輿論氛圍下,這幾年的省區級技能大賽和全國技能大賽搞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全國幾乎所有職業學校都投入到這股滾滾洪流中,職業院校學生在這種面對面的“人機”直接對話中發現自己、提高自己。職業教育重視技能訓練和培養,是職業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應該說無論多重視都是不過分的。然而,古語說得好:過猶不及。在“中職看技能”這一指揮棒下,某些中職學校以技能為重,唯技能這個“馬首”是瞻,忽視技能以外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其他建設,不僅不符合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更為可怕的是一條腿走路,恐怕只會讓職業教育發展之路變得越來越窄。
3.大一統無特色
如前所述,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扶持讓職業學校得以迅猛發展,但從目前情況看,職業學校的建設很多是重復的(如專業開發、課程設計等),校園文化建設大同小異,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4.有共建不深入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職業學校內部的校園文化建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閉門造車的結果就是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遠離實際,貨不對板,很難符合甚至不符合企業需求。基于這種情況,近幾年校企文化共建開始引起校企雙方的注意,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共建僅僅停留在初步、粗糙的合作上。
三、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北大清華為什么在我國教育界如此赫赫有名?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們都有屬于自己獨特風格的校園文化。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校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清華“行勝于言”的校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歷經百年,讓其屹立于各大名校之首。中職學校如果不能在校風、學風等這些涉及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等方面做出改變并嚴加執行,那么,中職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加上學校領導和全體師生員工的努力,我校校風學風建設取得可喜變化。“團結、嚴明、務實、奮進”的校訓、“文明、守紀、勤奮、活潑”的校風、“勤勉、刻苦、多思、創新”的學風逐漸深入人心,成為我校對外宣傳的一張重要名片。
2.堅持“兩條腿走路”
我校在發展過程中本著“以文化經營學校,讓環境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隱性課堂”的理念,堅持“兩條腿走路”。尤其最近幾年,學校不僅加大了技能培訓和技能訓練的投入力度,而且加大了校園文化建設力度。經過前輩們的努力打拼和這幾年的建設,我校的雙課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僅在全區技能比賽中屢獲佳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披金戴銀、屢獲殊榮。建校以來,我校先后獲得了南寧市城北區創建“城北十里校園文明”示范單位、南寧市最佳花園式單位、南寧市十佳文明單位標兵、南寧市雙擁模范單位、全區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自治區和諧學校、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示范性中職學校、自治區綠化先進集體、全國交通職業教育示范院校、全國職業學校德育先進單位、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等稱號。
3.特色建校
作為廣西乃至整個大西南地區唯一一所從事水運類專業和航海職業教育的中職學校,我校緊緊抓住自己的特色進行辦學,從開辦的專業到校園文化建設,處處滲透著作為交通運輸類學校的特色。其中,“海洋文化”作為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013年通過自治區教育廳審批,成為自治區一級立項進行研究。此外,基于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的需要,結合我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經過縝密考慮,我校重新設計了新的校徽(如下圖)。新校徽以“舵盤”和“桂花”為創意源泉,寓意學校英才卓礫、丹桂飄香滿天下的育人理想,突顯學校引領開拓、奮勇向前、志存高遠、力創一流的辦學精神,以“開拓進取、卓越超群”的理念為指導,學校秉持堅定、執著、自信、樂觀的精神,明確前行方向,力爭走在行業前沿。
4.促進校企文化深度合作
校企文化合作由來已久,但是目前大多數校企文化的合作,基本上都是一些粗淺的合作。中職學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校企文化合作向縱深發展是中職人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013年10月19日,我校牽頭組建的廣西北部灣交通職業教育集團成立大會暨推進政行校企四方融合——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研討會在南寧召開,宣告集團正式成立。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自治區港航管理局、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南寧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廣西海事學會等近30個交通運輸行業的機關、院校、協會、企事業單位80多名代表參加成立大會和研討會。截至目前,我校四個國家示范專業均已完成校企間的深度合作。
當然,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實踐和思考的問題還很多。但是只要我們真正思想重視、大膽探索、不斷實踐、及時整改,時刻擁有“以文化經營學校,讓環境成為隱性課堂”的理念和做法,那么今日的廣西交通運輸學校一定會成為明日的全國特色校、示范校。
參考文獻:
[1]衡陽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課題組.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研究.中國衡陽新聞網,20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