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桃
摘 要: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問題在當今大學生群體當中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及高校自身重點關注的問題。大學生是否能夠按照個人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要求發揮自身潛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環境,已影響到大學生個體的生存與發展。試圖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層面的微觀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實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兩個層面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208-02
一、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基本內涵
社會適應性是“社會生活主體與他人、與社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接納、共同作用的一種和諧狀態與過程。這種適應既是一種現存的關系狀態,又是一種能動的、變化的動態過程”[1]。目前,我國大學生群體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完成職業角色所必需的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同時,比較缺乏對社會新角色的順利轉換及融入相應的全方位、系統化的培養和訓練,導致大學生在面對陌生的生活學習環境、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面對自我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轉換、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對急劇變遷的社會生活的時候顯得無所適從、無能為力。
社會適應能力就是大學生對于變化的社會環境進行識別和反應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筆者認為,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對于大學生而言,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剛離開父母、獨自踏入大學之后的初期校園適應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過渡期的校內角色轉變適應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真正投入社會生活,完成從“校園人”到“社會人”轉變的職場適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大學生必須“完成從基本理念認知到實際生活觀念準則形成、從基礎知識訓練到職業技能培養的重要轉化,還要學會獨立進行自身心理調整以及復雜人際關系的處理,并能從家庭、學校相對單純的角色扮演過渡到勝任在社會系統中的自我定位與發展”[1]。
二、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統一
(一)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在價值的應然表現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為價值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教育在教育的理念、目標、價值追求等方面是一致的,都突出“以人為本”,旨在通過教育讓受教育者在成長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和人的發展的意義。”[2]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然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追求,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引導價值。針對當前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出現的社會適應性危機,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細致分析、理性規劃、主動應對、積極引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始終貫徹提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理念,以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為切入點,從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做事能力、調適能力,為學生的成長和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奠定基礎,并提供條件保障。
(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有益拓展
一方面,體現在廣度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是培養人的政治意識,但其精神不是‘政治二字能夠完全覆蓋的。”[3]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政理論課課程改革的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已經從傳統的政治價值延伸到社會價值、人文價值等方面,從國家管理的需要拓展到學生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從高高在上轉變為生動鮮活接地氣。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容上應從宏觀入手、在微觀落腳,其最終目標在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另一方面,體現在深度的拓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在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在高校普遍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中均包含有大量與學生社會適應性教育直接相關的內容,這些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育途徑
(一)深挖教材內容,實現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過程覆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功能,缺乏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和親和力,缺乏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結合大學生教育的三個階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凸顯社會適應性教育,在原有的教材體系中對教材內容與“社會適應”這一主題結合緊密的部分進行深度挖掘、充分映射和全面分析,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活的第一階段即初期校園適應階段,這一階段重點在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角色轉換。這一階段大學新生首先體現在心理上不適應,表現在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不足、學習目標的缺失、優勢地位的喪失以及理想和現實的落差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大學新生接觸到的第一門思政課,包含了大量與學生適應性直接相關的內容,如緒論“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就是對剛踏入大學校園既新奇又迷茫的大學新生給出的最生動一課,內容涉及如何認識大學生活、如何肩負起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及自己成才目標的設定、如何樹立新的學習理念等。在教師講解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學生、學校實際,讓學生全面了解自己、了解學校及所學專業,這是大學新生對自我的初步認知過程,同時也是角色轉換和角色定位的過程,是學生能否順利適應大學生活的關鍵環節之一。其次是行為上不和諧。大學新生在行為上的不和諧表現為缺乏包容性、人際關系緊張、成人幼稚化、違背行為規范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通過精神管理來實現行為管理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各章節內容中主要是通過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出發,讓學生提升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繼承優良傳統,弘揚社會道德,恪守職業道德,科學對待人生環境,最終形成被社會所認可的社會行為,實現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和諧狀態。endprint
第二個階段是過渡期的校內角色轉變適應階段,重點在于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認知。大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后開始有了對社會的初步接觸和了解,行為規范也初步形成。在此階段,學生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相關內容的學習,較為系統地構建社會認知知識體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通過對國家歷史與現在的了解,形成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對革命人物、革命事跡的了解樹立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不怕困難、敢于面對挫折和失敗的勇氣,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品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目前中國“五位一體”的建設格局,確立對國家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心理適應,尤其是在經濟社會的轉型期要看清形勢的主流,有接納多元社會的心理承受力,在大是大非前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通過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問題,認清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及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個階段是大學生的職場適應階段,這一階段重點在于職業認知和生涯規劃。對于職場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重點不在于教會學生勝任工作的具體知識和技巧,而是告訴學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作者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調查顯示,“誠信品格、責任心、積極態度、吃苦耐勞的意志、溝通與合作的能力、再學習的能力、心理調節能力均排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前。”[4]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就業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二)強化社會實踐,實現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環節覆蓋”
社會實踐是溝通學校和社會的重要橋梁,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鞏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強化社會實踐環節并真正取得實效,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生對社會環境的真實了解,降低復雜的社會環境對心理的沖擊力;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進行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提升學生的抗挫折力和情緒控制力;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環節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部分。課內實踐主要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熱點難點問題的討論、課堂辯論、主題演講等形式,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深入思考與正確引導,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政治觀。課外實踐主要通過參觀革命遺址、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創新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形式,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個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強化社會責任感,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要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功能和作用,必須重視發揮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的作用。第一,學校層面。學校應進行總體規劃和系統設計,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強化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同時提供政策和經費的支持,從而保障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能實現科學化、常態化、高效化運行。第二,教師層面。首先,教師應遵循梯度推進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課程特點和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儲備與社會認知方面存在的差異情況,對課程的社會實踐環節和內容進行綜合設計。低年級學生實踐目標主要體現在品格的形成和行為的養成,高年級學生實踐目標重點體現在自我發展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其次,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從主題的選取,到前期的準備,再到過程的開展,直到最后成果的總結與展示,教師都要全程關注、積極推動。最后,驗收要嚴格具體,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使社會實踐不流于形式。因此,要制定明確的考核標準,把同學之間互相考核與教師考核相結合,把對實踐團隊的考核與對學生個人考核相結合,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實踐成績,不合格者則繼續完善,延遲取得成績。第三,學生層面。社會實踐環節是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完成的環節之一,但是很多學生對此項活動的認知度不高,重視不夠,往往在完成社會實踐的時候消極對待,不參與、搭便車、敷衍了事。因此,要加強社會實踐的宣傳和推動力度,充分發揮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讓學生知曉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使其自覺感受到對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納。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教育是理性與感性、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準確把握并力求實現這種結合,無疑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視野和實現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同時也應遵循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并在教學中尋求二者的有效結合點,真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用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萍.目前我國大學生群體的社會適應性危機[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l).
[2] 王學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1.
[3] 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 池衛東.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職學生就業力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