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湖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 441053)
淺談在德彪西作品中音樂表情術語對演奏的指導
——以前奏曲第一集為例
王 璐 (湖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 441053)
作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其獨特創新,個性鮮明的音樂語言為世人詮釋了一個不一樣的音樂世界,從而也開辟了二十一世紀現代音樂的道路。他的鋼琴作品最能體現他獨特革新的特點,其中表情術語的運用體現出德彪西獨特的音樂語言。表情術語包括力度、速度、樂曲情緒、和演奏法四個方面。本文以《前奏曲第一集》為例,從觸鍵、踏板,音色、節奏、速度、力度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德彪西音樂作品進行解析,從而體現德彪西作品中音樂表情術語的重要意義。
印象派;鋼琴前奏曲;音樂表情術語;作品指導
德彪西作為20世紀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鋼琴音樂是體現其獨特創作風格的一個領域,其中他的兩集《十二首鋼琴前奏曲》又被稱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精華。在兩者的音樂價值上來講,一些音樂家認為第一集遠高于第二集,第一集很多曲目也被大家廣泛演奏,如《亞麻色頭發的少女》《帆》《西風所見》。本文從觸鍵、踏板,音色、節奏、速度、力度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準確理解作曲家的意圖,只有這樣的演奏才是準確的詮釋。
應當承認,在德彪西鋼琴作品中,速度術語使用的頻率之高,正因為對樂曲速度的改變,才能表現出德彪西音樂中那種瞬息萬變的光影和色彩,這也并不是說為了塑造變幻多變的音樂,而隨心所欲地改變節奏。在演奏中,演奏者要準確把握樂曲本身的速度、節奏,若遇到節奏變化時,也要保證樂曲整體速度的和諧節奏的一致,對于速度之間的轉換也要力求做到自然、渾然天成。此外,樂曲中對表情方面的術語,例如:溫柔的(doux)、暴躁(rageur)、嘲弄的(moqueur)、興奮的(nerveux)、幽默的(humour),深沉寧靜的(tranquille)等等,這些術語都是對局部音樂情緒的描繪,是對演奏情緒提出的具體要求。此外,有些音樂術語是對作品整體意境的指示,例如:《西風所見》曲首大寫黑體術語animé et tumultueux“活躍而激動不安的”,《亞麻色頭發的少女》Trés calme et doucement expressif “非常安靜并柔和”,《帕克之舞》Capricieux et léger“隨想自由且輕巧地”對于這些術語在演奏中的實現,就要結合想象力和各種感官從整體上把握樂曲風格,這樣才能把生動的音樂形象表現出來。
德彪西的作品更多的是用客觀的藝術——色彩、光線、詩情、畫意通過暗示的手法表達其意,而對這些因素的實現,除去通過調式、和聲等作曲技法表現外,在音響還是需要演奏來實現,具體就是通過力度與音色的變化來實現的。而指觸是鋼琴演奏中控制音色和力度的主要手段,在德彪西鋼琴音樂表現中由于其瞬息萬變的色彩變化和豐富細膩的不同力度的變化,對演奏者的觸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德彪西追求“無槌之音”的觸鍵方式,即便音響力度差距很大,在任何時候,也不應出現敲打性或打擊性的音響。
在德彪西《前奏曲》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使用的力度術語一般都是比較弱的,例如:toujours始終很弱的,tranquille et flottant寧靜而漂浮不定的,Trés calme et doucement非常安靜并柔和等,這些術語結合了不同情緒的力度術語,表現了不同個性的力度內涵。因此在演奏中對于不同性質的弱也要有所區別。對于短暫出現的力度高潮,大都瞬間又回到了弱的力度范圍,對于強的力度標記也有所區別。如:furieux 狂暴的,rageur暴躁的。
對于表現音色的表情術語,一般多為柔和的、優美的、輕柔朦朧的,這都體現了德彪西作品追求輕薄纖柔、粘合朦朧的聲音特征,這就要求演奏者觸鍵時手指要略微扁平,盡量貼鍵演奏,避免出現顆粒性的音色,例如前奏曲第一集第十首《亞麻色頭發的少女》
譜例1:《亞麻色頭發的少女》
為了,聲音要求自然、連貫、柔和而不割裂,觸鍵時不能過于強調顆粒性,力量轉換自然,這里遵循的以上觸鍵原則。
該曲首行中tres calme et doucement意為“非常安靜并柔和的”sans rigueur “不要拘謹的(松弛地)”這些音樂術語對演奏者的觸鍵方式提出了要求,為了表現少女的美麗、純潔這樣的音樂形象,聲音要求自然、連貫、柔和而不割裂,觸鍵時不能過于強調顆粒性,力量轉移自然。
又如前奏曲第一集第九首《中斷的小夜曲》
譜例2:《中斷的小夜曲》(1-18小節)
這首樂曲表現的是一位求愛者在他所仰慕的女郎窗下,用吉他伴唱,唱著歌的情景。曲首quasi guitarra “近似吉他的演奏效果”。這里為了表現吉他撥弦的聲音效果,手指的觸鍵部位就不同于以上原則,而要求稍稍靠近指尖的觸鍵方式,有一定的顆粒性和清晰度。
該曲首行中音樂術語moderement anime意為“適度的活躍”就對演奏者的觸鍵提出了要求,要想求得輕快的音色效果,在觸鍵上就要指尖快速的觸鍵。
在德彪西鋼琴作品的演奏詮釋中,踏板的使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彪西鋼琴音樂中細致而朦朧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與嫻熟獨特的踏板技法的運用緊密相關,很難想像,離開了踏板該如何去表現德彪西音樂中豐富多變的聲音效果,正是由于不同的控制踏板的方法,才實現了德彪西鋼琴音樂中力度與音色的表現要求。
例如在前奏曲第一集第三首《原野上的風》中,樂曲開始的術語aussilégerement que possible盡可能地輕盈,力度記號pp,這些都要求整首樂曲在一個弱的力度上開始,要把十六分音符的六連音彈奏出輕盈如風的效果,不僅在力度上要輕,更主要的是在音色上營造出一種如風的輕盈。彈奏時,需要手指貼鍵,但要保證每個落指點要精確細巧、達到均勻而迅速如顫音般的效果,雙手都要運用自身的獨立性貼鍵彈奏,同時手腕盡量保持不動。踏板方面,應將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都踩下一點點,不超過一半,并根據所聽到的音響適當抖動延音踏板,以達到更為輕盈的效果。
譜例3:《原野上的風》
又如,前奏曲第一集第十首《沉沒的教堂》.
譜例4:《沉沒的教堂》(18-24小節)
德彪西的作品很少有像這首樂曲需要大量使用踏板,幾乎始終融合在一種飄忽不定的的意境中,有些地方要長時間的保持延音踏板,有些地方則根據不同的意境變化使用二分之一踏板,甚至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踏板,輕的地方踏板踩得淺些,音響強的地方踏板踩得深些,而指導彈奏者合理使用踏板的則是彈奏者的聽覺,這就要求演奏者在對樂曲涵義和意境上要有準確的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演奏。
總結
人們常說“風格決定演奏方法”。一切演奏技術都是為音樂服務的,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中對音樂表情術語從力度、速度、情緒、演奏法、踏板等方面的詳細要求,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體現其獨特的創作風格。通過對作曲家表情術語的準確理解,才能更好的表達出作曲家的意圖,才能將印象主義的音樂更加完美的表現出來。
[1][美]湯普森(Thompson,0.)著,朱曉蓉 張洪模 譯《德彪西——一個人和一個藝術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美]弗蘭克.道斯 著,克紋譯.《德彪西的鋼琴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版
[3]江晨《德彪西前奏曲解讀》[J].鋼琴藝術.
[4]徐潔《德彪西力度風格的演奏詮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3.
王璐,湖北文理學院音樂學院青年教師 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鋼琴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