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 張海輪
摘 要:通過對兵團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深入了解,以及對現有技能型人才的情況分析,力求找尋兵團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技能型人才;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197-02
兵團“十二五”規劃中已指明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提出以市場為導向,以兵團城市和產業聚集園區為載體,以提升競爭力、夯實屯墾戍邊物質基礎為目標,推進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產品向優勢品牌、優勢企業向重點園區集聚,打造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以工業的超常規發展帶動三次產業整體聯動、以園區聚集產業、以大企業大集團引領產業升級的發展格局。”然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相比,兵團技能型人才呈現數量和質量不高,結構上不合理的的現象,已成為企業轉型、產業升級及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如何培養技能型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背景
據兵團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兵團單位從業人員中,制造業70 287人,占20.9%;建筑業58 089人,占17.3%;教育44 351人,占13.2%;金融業37 470人,占11.2%;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26 873人,占8%;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24 263人,占7.2%。在單位從業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學本科、專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分別占1.2%、20.3%、29.6%、25.3%和23.6%。在具有技術職稱的人員中,具有高級、中級、初級技術職稱的人員分別占10%、40.8%和49.2%。在具有技術等級資格證書的人員中,具有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資格證書的人員分別占6.5%、9.1%、33.6%和50.8%。
二、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領域的崗位一線,掌握知識和技術,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員。技能型人才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等級,分別由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
三、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對策
(一)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的培訓基地作用。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和培訓,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團體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建立現代企業職工培訓制度和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加快技能人才培養步伐。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新產業工人中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
(二)以企業行業為主體,開辟技能人才培養的多種途徑
增強企業對技能人才培養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主體作用。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要結合本行業生產、技術發展趨勢以及技能人才隊伍現狀,做好需求預測和培養規劃,提出本行業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標準,指導本行業開展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各類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應結合企業生產發展和技術創新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劃,并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企業應依法建立和完善職工培訓制度,加強上崗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可采取自辦培訓學校和機構,與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聯合辦學、委托培養等方式,加快培養技能型人才。
(三)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
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可由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代表,以及有關方面專家組成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協調指導委員會,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發展規劃,確定培養方向和目標,指導和協調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
職業院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緊密結合企業技能崗位的要求,對照國家職業標準,確定和調整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實訓方案,采取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導師制等多種方式實施培養。企業應結合對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與職業院校聯合制定培養計劃,提供實習場地,選派實習指導教師,組織學員參與技術攻關。支持企業為職業院校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
(四)職業院校立足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1.準確進行培養定位。在教育目標定位上強調應用性、針對性、強調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方面以扎實、實用為度,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一專業必須掌握一技能,實現由新手到熟練工的轉化;技能培養以企業需求、崗位需要為原則,重視教師對企業新工藝、新技術的學習培訓。
2.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必修專業基礎課、必修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訓練課構成。加大必修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調整,學時、學分分配上重視認知實習、頂崗實習和實踐。
3.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采取共建、改建、擴建的方式完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建設的實習實訓基地盡可能與生產、管理、服務一致,加強實踐訓練,逐步加大實習經費的投入力度、強化實踐考核、健全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體系,建立實踐教學的長效激勵機制,調動優秀的教師從事實習、實訓教學工作。
4.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加大對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一方面,以“技能大賽”為抓手,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到企業部門進行技能培訓,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促進“雙師型”道路發展。其次,注重聘請企業和產業部門的能工巧匠手、行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和指導實踐教學,另外,在工資、職稱評聘、進修等方面,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引導教師逐步向“雙師型”或“一體化”教師方向轉變。
5.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后備技能人才培養。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堅持高端引領,強化校企合作,組織企業的職工子女上技工院校學習技能;在校企合作上,要與行業、企業掛鉤,與崗位對接;在招生上,采取“招工與招生”同步的辦法,緩解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 魯聽.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國家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水平[K].中國教育年鑒,2012.
[2]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2011.
[3] 張承鳳.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長沙師范學院學報,2008,(7).
[4] 王紅.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之有效途徑[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
[5] 文麗華.基于新型工業化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