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馗
摘 要:在中國市場化過程中,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整治食品安全問題,應該從政府治理職能入手,完善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治及服務職能,這樣才能提高政府的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關鍵詞:食品安全;治理;職能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188-02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公共問題,要使其得到有效解決,最重要的途徑是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發揮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強大作用,因此,應該從政府的法治與服務兩個重要職能入手,完善政府的食品安全治理職能,使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一、健全政府法治職能,構筑食品安全牢固防線
(一)以大部制改革為契機,整合政府食品安全治理職能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要進一步調整政府職能,整合現有的行政機構,完善大部制改革。在食品安全監管中“九龍治水,多頭管理”的現象較為突出。職能交叉,多頭監管使得各個政府監管部門在履行監管職能時存在“有利益時一哄而上,出問題時相互推諉”的情況。因此,我們應該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調整政府相關部門職能,理順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整合食品安全執法隊伍,形成對食品安全監管的綜合協調管理。大部制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不僅有利于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也能夠規避出現問題時的職能推諉。因此,食品安全監管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要明確監管職權與責任,加強統一協調管理,集中執法權,避免相互推諉、逃避責任的狀況。
(二)樹立法治意識,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
食品安全法治精神的體現,重點在于依法嚴厲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的違法行為。某些食品行業經營者在涉嫌違法犯罪時,往往是千方百計托關系,走后門,想要逃避或者減輕法律制裁,因此,執法機構和人員應該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切實改變食品執法領域中慣常的“重許可輕監管、重罰款輕打擊”的現象,對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時移送立案,通過司法機關來依法嚴懲。特別應該注意一些執法機構和人員為了一己之利而置公共利益而不顧,對一些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施以罰款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使其不能依法重懲,從而大大降低了違法成本,導致更為嚴重的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健全責任機制,確保行政問責追究到位
對于食品安全執法過程中“送人情、賣關系”、“吃、拿、卡、要”等現象,乃至于貪贓枉法行為的查處,關鍵在于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問責機制,把食品安全責任科學合理地落實到相應部門和個人。現行責任機制過于籠統,大多表現為一些流于形式的條條框框,真正出了問題就是相互推諉,無人來負實際責任。因此,“權大于責”的后果就是少數執法人員的濫用權力或是權力尋租,從而造成重大食品安全問題。
要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首先要健全執法部門內部的責任制度,做到部門責任明確,再把部門責任分解落實到個人,加大行政問責力度,確保責任追究到位。2011年3月底,最高人民檢察院就下發了《關于依法嚴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關職務犯罪活動的通知》,要求從司法層面加大對國家公職人員在食品安全失職、瀆職犯罪的查處,明確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者和執法者要有司法問責。按照規定,當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紀檢、檢查機關要及時進行查處,嚴格追究執法人員的失職瀆職行為。這樣,才能提高食品安全執法人員的責任意識,強化食品安全的政府監管職能。
(四)善激勵機制,提高食品安全執法積極性
食品安全執法人員的責任重大,工作繁重,對于他們肩上越來越嚴格的責任重擔來說,現行的獎勵制度是不相匹配的,因此,應該適當提高執法人員的各類補貼、津貼,完善食品安全執法人員的獎勵制度,此外,除了從物質上來健全食品安全執法人員的激勵機制外,還應該從行政文化角度,樹立食品安全執法人員“健康衛士”的崇高形象,建立食品安全執法者的強有力的精神堡壘,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的最為牢固的一道安全防線就是靠日夜奮戰在工作崗位上的政府執法人員來共同鑄就的。
(五)建立學習型執法機構,提高食品安全執法能力
食品安全涉及眾多專業領域,需要執法人員具有盡可能廣泛的知識儲備,另外,在某些具體生產過程中,又涉及非常專業的知識,又需要有專業技術的執法人員才能進行監管。因此,食品執法部門的人員構成中知識結構的完善是很重要的,當然,從人力資源配備來看,這需要一個過程,從具體工作需要來看,只有建立學習型執法機構才能盡快滿足現實工作需要。彼得·圣吉指出,在學習型組織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針對現狀,必須要立足于打造學習型和專家型執法隊伍的要求,建立一個合理的學習與培訓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來努力提升食品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
二、提高服務水平,打造食品安全“服務政府”
(一)改革和完善現有送檢制度
現有的生產者自行送檢制度,擴大了生產者與監管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生產者故意隱報食品真實情況,甚至是為弄虛作假等不法行為提供了空間,比如,曾經宣稱“十八道檢驗,十八個放心”的某品牌“健美豬”,有的尿檢甚至用人尿冒充[1]。因此,改變自行送檢制度迫在眉睫,食品執法人員應該樹立服務意識,在生產者自行送檢的同時,積極上門進行主動執法,把生產者自行送檢與執法者上門檢驗結合起來,這樣的話,既可以樹立政府部門的“服務型政府”形象,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食品生產者的違法可能。
此外,應該面對廣大消費者建立消費者送檢制度,大多數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對“問題食品”沒有專業的鑒別能力,因此,政府檢驗機構應該提高服務能力,為消費者送檢食品進行專業檢驗,完善食品檢驗的政府服務功能。對此,一些專家學者作了很多有益建議,例如“建立和完善一套公民送檢制度,即任何公民都有權利對市場上懷疑有質量品質安全問題的食品送交相關食品檢驗檢疫部門,相關部門不得無理由拒絕,不得收費,根據承諾期限,按送檢人要求檢驗的項目進行檢驗,提供檢驗報告,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此一來,將大大打擊企業鉆制度漏洞的可能性?!盵2]總之,完善的食品送檢制度的關鍵是政府相關部門要真正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發揮政府在食品檢驗方面的權威作用,用優質的服務來為食品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endprint
(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臺
信息不對稱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生產者可能主動隱藏對自已不利的生產經營信息,從而保證產品能夠銷售出去,為了達到銷售目的,生產者也可能會偽造一些虛假的食品生產信息,因此,消費者所能了解到的食品相關信息可能會出現大量“失真”現象,致使自己消費到問題食品。在一個不健全的信息傳遞渠道中,當消費者發現了問題食品后,也可能缺乏一個可供反饋的渠道,或者是已有的信息反饋渠道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
綜上所述,政府有責任提供一個食品安生信息平臺,政府可以發揮資源優勢,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無線通信等傳媒工具構建一個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通過多個渠道,使不同層次的媒體受眾都能夠了解掌握食品安全信息,這些信息主要應該包括關于食品安全指標的基本信息,食品監管主體所掌握的生產經營領域的重要食品安全信息,消費者反饋的問題食品和不法商販的信息以及對違法違規生產經營者處理結果通報等。通過這個信息平臺的構建,有利于廣大群眾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擴大食品生產的社會監督,也可以拓寬普通群眾投訴舉報的途徑,強化食品安全領域的“陽光防腐”作用。
(三)提供食品安全教育培訓服務
從食品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存在著“無知者無畏”的現象,就生產領域而言,一些生產者根本不知道食品安全生產的標準、操作規范、法律責任等知識,抱著“反正吃不死人”的態度來從事食品生產,這樣的生產結果可想而知,毫無安全保障而可言,對于消費者來說,我們飲食習慣中的“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觀念使得一些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不夠重視,也在客觀上縱容了問題食品有其市場,如此種種,可見進行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政府提供的食品安全教育與培訓服務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應該對食品生產者進行定期食品安全生產教育,幫助廣大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樹立食品安全意識,要讓他們認識到問題食品的后果具有不可彌補性,一旦流入市場,可能會對消費者產生無法挽回的健康損害。同時,應對食品生者和經營者進行安全生產技術培訓,這項內容對于多數個體經營戶、小微企業尤其重要,通過培訓使其掌握食品安全的必備技術手段與衛生知識,了解相關食品生產的安全標準,法律法規等,避免知識缺乏帶來的食品隱患。另外,應該對消費者進行相關培訓,幫助消費者培養問題食品的檢驗常識,提高消費者對問題食品的鑒別能力,使得廣大消費者能夠參與到食品安全的監督工作中。這些教育與培訓工作主要應由政府食品藥品監督、質監、工商、司法等專門人員來組織進行,也可以考慮通過社會志愿人員,學校相關教育者或者是專門的教育培訓機構聯合進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資源,使得食品安全知識得到推廣普及,用知識來筑起衛護食品安全的有力防線。
總之,政府是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堅力量,只有不斷完善政府食品安全治理職能,提高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的能力,才能為食品安全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黎和平.改變食品自行送檢制度迫在眉睫[EB/OL].http://www.xiangshengbao.com/bencandy.php?fid-147-id-4257-page-1.htm.
[2] 海燕.食品安全事件屢發“馬后炮”式執法監管作用幾何[N].中國商報,2011-04-26(005).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