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廣武
【摘 要】隨著各種移動客戶端的出現,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新興媒體發展之快給傳統媒體帶來很大的沖擊,在這個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傳統媒體要主動適應媒體發展趨勢,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應對時代挑戰。
【關鍵詞】黨報 互聯網 融合
當今,隨著各種移動客戶端的出現,我們所處的已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興媒體發展之快、覆蓋之廣超乎想象,給傳統媒體帶來很大的沖擊。在這個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傳統媒體何去何從?是我們每一個業內人士都十分關注的話題,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無法回避的重大命題。
對于市級黨報來說,我們同樣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之勢,我們是無動于衷、望而卻步?還是主動作為、為我所用?迫切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并付諸實際行動。
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做出的戰略部署,是新聞宣傳戰線重大任務,我們要主動適應媒體發展趨勢,應對時代挑戰。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傳統媒體要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2014年5月29日,中宣部在上海召開省區市媒體融合座談會,要求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盡快見行動、出成效。
就宣城市而言,市委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明確要求我們要在創新轉型中有所作為,跟上新媒體發展步伐,不斷提升黨報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回顧宣城日報轉型發展之路,也經歷著三個階段。
一是新建網絡媒體階段:2008年1月8日,報社創辦新聞門戶網站——中國宣城網,并設立十八巷論壇,宣城日報、新宣城雜志數字版同時上線,標志著宣城市紙媒體進入到網絡時代。
二是報網互動發展階段:2013年9月,報社在全省率先推出手機媒體“掌上宣城”,通過手機客戶端及時發布重大新聞事件,目前用戶已超3000戶。同時,成立了新媒體經營中心,實施編務與經營分離,探索從“新聞立網”到“服務強網”的轉型,取得了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雙提升,在歷經六年的徘徊發展中實現了重大突破。
三是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階段:以今年5月《宣城日報·皖南晨刊》試水融入新媒體、注冊公共官方微信為標志,開啟了創新發展的探索之路。晨刊利用微信傳播快、互動性強的優勢彌補目前出報周期較長,互動溝通不足的缺點,每天二次編輯推送市民關心的新聞熱點,并開發了微論壇、微聲音、微服務等產品。與此同時,我們正緊鑼密鼓、積極籌劃與人民網合作開發日報移動客戶端,計劃在近期上線運行,將成為我省第一家上線客戶端的市級黨報。這是我們在主動融合創新探索上邁出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深遠意義。
加快推動與新媒體融合,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一場深刻的傳媒變革,更是一次難得的轉型契機。我們唯有順應趨勢、把握規律、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進行全面的基因改造和自我革命,才能為我所用、贏得主動,才能搶占輿論引導新的戰略制高點,使黨報真正成為新型主流媒體。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形成適應融合發展的新觀念新認識。就宣城日報而言,在推動融合發展之初,必須進一步厘清融合認識上的誤區,牢固樹立三個新觀念:
1、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是此消彼長,而是此長彼長,我們要增強黨報自信。
我們不必再糾結于“紙媒已死”的困惑。十年前,已有國外學者排出了“紙媒已亡”的時間表,而如今,我們看到,任憑狂風疾雨洗禮,傳統媒體仍在堅守。我們的發展空間不是沒有,而是要探索一條與新媒體共生共贏的新路徑。
作為市級黨報,我們的優勢在哪里?權威性和公信力。宣城日報今年創刊30周年,30年來,報社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我們也積累了影響力、新聞報道經驗和一批專業新聞人才。特別是在信息采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我們要通過融合發展,最大限度地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延伸和拓展到新媒體。要依托強大的采編力量,權威的信息渠道,規范的采編流程,進行專業化新聞生產,著力打造優質的新聞產品。讓我們的報紙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真正形成“此長彼長、共生共贏”的關系。
2、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不是搞“兩張皮”,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化,我們要增強融合自信。
宣城日報經歷了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到報網互動的兩個階段,但報紙平媒與新聞網站的發展只是平行的,整體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目前新的形勢下,我們要樹立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從報網互動到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運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在路徑上從攜手并肩的“一起”變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形成“1+1>2”效應。
3、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不是搞一哄而上、生搬硬套,而是鼓勵差異化、個性化的探索,我們要增強創新自信。
我們要消除這樣的認識誤區:似乎只要掛上“新媒體”的名號,就能擺脫傳統媒體發展的窘迫現狀。不能當做是主流媒體簡單的“轉場”到新媒體,如果是生搬硬套,簡單復制,那就可能是“空轉”,甚至是“反轉”。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通過融合,催生化學反應,形成一種新型全媒體業態。我們要強化互聯網思維,運用網絡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媒體,鼓勵、支持大家先行先試,進行差異化、個性化的探索創新,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借力發展,實現彎道超車。
加快推進融合發展,關鍵在于要搶抓機遇,因勢而動,主動作為。宣城日報社決定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底開展“報網融合推進年”活動,制定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抓好四個環節。
搭建平臺:借力搭建樞紐平臺。以日報移動客戶端項目為抓手,深化與人民網、百度等大平臺的合作,定位是“新聞+思想”,走高端化路線,著力打造黨報向新媒體轉型的樞紐和平臺;自建社交互動新平臺。皖南晨刊官方微信的定位是“新聞+都市生活”,走平民化路線,促進都市新聞傳播與社交體驗的有效對接,著力打造市民社交互動的微信矩陣;優化已有平臺。整合和優化中國宣城網及旗下的優勢資源,定位為“新聞+資訊服務”,走市場化路線,著力構建主流新聞、專業資訊、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網絡媒體平臺。
出新產品:光有好的框架和平臺,沒有具備黨報特色、用戶需求的優質產品,難以生存和發展,我們要實現從生產報紙到制造全媒體新聞產品的轉變。日報移動客戶端初步設立了版面、獨家、互動三大產品,力求專業、權威。社交媒體與自媒體雖然快捷,但始終缺乏“權威確認”這一核心功能,日報客戶端要在這一核心功能上做足文章,開發出新型媒體產品,在重大時政要聞和重大主題宣傳、重大事件的報道中發揮其他媒體無可替代的作用。晨刊官方微信已經培育了微論壇、微聲音、微服務三個產品,以求特色、分眾,在“微”字上做足文章,生產出精準短小、鮮活快捷的體驗式信息產品。在此基礎上,認真研究不同用戶的需求,有針對性的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比如:晨刊微信結合紙媒報道的生活消費內容,開發消費類信息產品(餐飲、悅讀);日報客戶端圍繞互動版塊,延伸打造“問政宣城”的政民互動產品等。
再造流程:融合發展絕不是簡單復制、“報道上網”,而是流程再造。我們將積極探索報網融合的新聞供稿方式,今年底將投入引進移動采編系統的建設,改進新聞生產流程和發布平臺,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存、多元傳播。
爭取用戶:用戶就是陣地,集聚用戶就是壯大陣地,融合發展就能贏得未來。我們將把發展用戶作為根本目標,作為評價標準,貫穿于報網融合發展的全過程。對于宣城日報移動客戶端的訂戶、加入皖南晨刊微信號的朋友,既是我們的讀者,更要當成使用我們新聞產品的用戶,這也要求我們,改變過去傳統媒體單一的發行模式,走向市場,學習借鑒商業網站的做法,線上線下利用多種渠道和手段,發展我們的用戶,推廣我們的產品。
實現媒體融合發展,不僅需要內容創新、平臺拓展,更需要打破制約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形成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我們正加快改革步伐,積極探索創新,在體制機制上做到組織架構、管理運行、內容生產、績效考核、用人機制五個一體化,增強報網融合的統籌力度,構建一次采集、多形態展示、多介質閱讀的一體化內容生產體系。
今年我們迎來宣城日報30周年華誕,從一張當年4開的小報,發展到今天“報、刊、雜志、網絡”四大媒體和三個地方版格局的形成,成績來之不易。正當而立之年,面臨轉型發展的拐點,我們已踏上融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征程,開始報社發展全媒體的第二次創業,正努力探索一條有黨報特質的融合之路。□
(作者:宣城日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