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明
摘 要: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要提升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礎上,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鄉土風情; 歷史名村; 特色村寨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近些年,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部分城市存在貪大求洋和照搬照抄的問題,導致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個性被破壞。一些農村地區也大拆大建,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對此,《規劃》明確提出,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要提升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礎上,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目前的不少規劃中,重城輕鄉的情況比較明顯。從保護的角度看,未來鄉村要堅持“三保一統”,“三保”即保農業生產空間,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保生態空間,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保歷史文化遺存,維護一方鄉土風情。“一統”則是要統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特別是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應該納入統一保護的規劃體系中。
保持地域特色,防止千城一面,這也是呼吁多年的問題。之所以沒有得到系統解決,一方面是由于過去的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引導下的城鎮化,效益、速度成為主要考量對象;另一方面,作為邁向現代化的載體和平臺,人們對城鎮化所要呈現的物質空間形態認識存在偏差,對人們宜居宜業、城市文化傳承的需求關注不夠。
對于逐步融入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來說,鄉親、鄉土、鄉情,都是他們難以忘卻的“鄉土風情”。保留一些本地、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色彩,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我的家鄉”,就有了一顆融入新型城鎮化安穩的“心”,也就會有投身城鎮化建設的動力,這樣的城鎮化才真正是“以人為本”,才會更具可持續性。
1.保護“鄉土風情”是當前新型城鎮化的當務之急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保存的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中國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方人將城市與建筑稱為“石頭的史書”。然而,在今日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大規模的城鄉建設活動使大量建筑文化遺產正在遭到毀滅性破壞,城鄉傳統歷史風貌正在逐步消失。因此,保護好已經彌足珍貴的“鄉土風情”,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傳承城鄉歷史文脈,是我們這一代人刻不容緩的歷史責任。
在城鄉建設中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就要保護好各類留存至今的歷史文化遺產,并在新的建設中保持和延續歷史文化特色。歷史文化遺產首先是在城市和鄉村中現存的各類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優秀歷史建筑和建筑群落。它們當中除少量法定的各級文物建筑外,大量并不具備法定保護地位。在最近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有多達數十萬不可移動文物,大部分為建筑物和各類歷史遺跡被列為登錄點。而這還僅僅是那些歷史文化價值明顯的對象。
除各建筑單體外,成片的歷史文化街區和完整的歷史村鎮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由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81個,歷史文化名村169個。這個數目特別是后二者與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廣闊的幅員并不相稱。
2.科學、正確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對于“鄉土風情”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真實性原則。在歷史文化遺產的維護和修繕中,應盡可能做到修舊如舊,通過維護與修繕使其得以延年益壽,而不是將其消滅然后以復制品取而代之。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與其真實性直接相關。歷史文化價值只有在真實的原物中得以體現,任何新造的假古董都不會再具備原物的價值,正如所有文物的贗品不再具有原物的價值。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整體性原則。任何一處歷史文化遺存的價值都與之所處的環境有關。失去了整體環境任何單體的歷史遺存的價值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城鄉規劃中,對于“鄉土風情”的整體保護和對于單體建筑保護同樣重要。對于不處于歷史街區中的單體歷史建筑,則應盡可能地保留其周邊的原有環境,至少應在尺度上保持保護建筑周邊的原有環境。一般情況下,不應提倡歷史建筑的遷移保護。那種為了開發地塊的“完整”動輒將保護建筑移開的做法并不可取。
完整保護“鄉土風情”歷史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城市不應建設發展。但這也決不是說我們在城市建設中應該忽略城市原有的歷史傳統。我們對城市建設中忽視歷史和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深惡痛絕,但也不贊同在新的建設行為中,通過大量建造假古董來保持和延續歷史風貌。新建行為不必刻意模仿歷史風貌,但對仍幸存的歷史建筑、歷史街區、歷史村落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在舊城改造中應堅決剎住大拆大建之風,對于一切有價值的歷史遺存必須盡可能地予以保護。只有這樣,我們的城市才會既能保護歷史傳承文化,同時又能創新和發展。
我們強調歷史文化遺產再利用,但也反對“過度利用”。在“鄉土風情”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很好保護,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之時,它們的展示價值也會凸現。但如果本末倒置,為了開發旅游,最大程度地“兌現”歷史文化的經濟價值,會對本來就很脆弱的歷史文化遺存帶來傷害,最終只會是對歷史文化帶來更致命的傷害。
3.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思路
“鄉土風情”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至關重要。為切實加強“鄉土風情”遺產保護工作,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增強全社會的文物意識與文物保護的法制觀念。大力宣傳文物法規,全面介紹“鄉土風情”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知識。讓群眾懂法守法,提高全民保護文化遺產、守護家園的意識。(二)增加“鄉土風情”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文物工作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各級政府部門應按《文物保護法》規定將文物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須隨著財政的增長而逐年有所增加,使文物維修、文物看護管理、文物執法、文物宣傳等各項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確保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三)加強文物干部隊伍建設,提高文物管理工作水平。積極引進各類文物專業人才,加強文物干部隊伍文物法律、法規政策和文物保護知識的學習培訓,建立起既有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又能團結協作的高素質文物工作專業隊伍。(四)加強“鄉土風情”文物安全防范工作,切實提高文物安全工作水平。要加強對瀕臨毀滅的重要文物古跡的搶救性維修和保護。建立和健全文物保護責任制,安全設施、安保隊伍等安全保衛措施到位。文物的防火、防盜、防破壞工作預案要認真研究、制定、完善,并堅決落到實處。要切實加強文物執法工作,嚴厲打擊盜掘、盜竊和走私販賣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五)充分挖掘整合“鄉土風情”文物資源,做好文物利用展示工作。針對各地資源的特色,深入挖掘整合,做強以文物古建為依托、歷史文化為內涵、生態景觀為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場,抓好“秦漢文化、明清文化、長城文化、宗教文化、名城文化、特色村寨”等,帶動覆蓋城鄉的文化旅游全面發展繁榮,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優勢。
保護文化遺產意義重大,只有在文物部門和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地做好“鄉土風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扎實工作,才能不斷開創“鄉土風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新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編號】1627-6868(2014)08-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