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お?
支架式教學是當前建構主義的一種體現模式.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導者與引導者,對整個課程的組織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指導與引導也是教師在支架式教學中的任務.而學生的思維卻是整個課堂的中心,教師的主導是為了利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并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在支架式教學中,要逐步進行,循序漸進.本文以蘇教版九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為例來分析支架式教學的應用.
一、分析課程,搭建支架
如何找到最佳切入點是教師進行支架式教學的必修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不僅要準備好教材,對支架進行挑選,更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與生活經驗相關的知識儲備.對于教師來說,要多問自己幾個是否了解.即是否了解什么是探究學習的知識基礎,是否了解學生目前的知識儲備的掌握情況,是否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途徑以及是否了解不同基礎的學生所存在的差異.同時,支架的搭建還要統籌整個課程,進行各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滲透.
比如,在《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這節課.首先,分析這節課的課程,這四種特殊的四邊形之間存在著各種互相聯系,矩形、菱形各自屬于平行四邊形,而正方形則同時屬于以上三種特殊四邊形.所以,首先我們可以搭建起一個支架.第一步,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初步認識四種四邊形;第二步,詳細講解平行四邊形性質;第三步,對矩形與菱形做講解;第四步,對正方形進行講解.而在這四步中,第一步需要情境式教學的方式,第三步需要對比性的講解,并逐步開展支架式教學中的獨立探索與協作學習方面的融入,第四步則是支架式教學的重點所在,引導與討論多在第四步里用到.建好了基本的支架,才是進一步的深入教學,它直接影響著支架式教學最終的實施與效果.
二、引導教學,獨立探索
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獨立探索主要是確定與給予學生與概念有關的各種元素,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能力將各種元素進行重要性的排序.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引導和推動作用.首先在于課堂氣氛的營造,形成和諧民主的自主探索舞臺;其次,對教學情境進行精心創造,讓學生產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在問題產生時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從而有效解決問題.最后,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行動,教師不能隨意做判斷,即使這些思維模式并不合理,也應當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認識,而不能一味地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從而保護好學生參與獨立探索的積極性.
比如,教師在講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的時候,我們可以拋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解決,獨立探索.在課前可以先畫一個正方形,給出它的相關數據,然后問大家:我畫的這個圖形,它是平行四邊形、矩形,還是菱形?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拋出問題.比如在講到正方形與菱形和矩形的關系之后,讓大家思考:正方形的對角線會具有什么特點?而在課堂知識點講完之后,更是可以拋出更多的問題.比如一個圖形,對角線垂直,四條邊相等,它是正方形嗎?一個四邊形,有兩個直角,對角線垂直,它會是特殊四邊形嗎?正方形四條邊的中點依次連線構成的四邊形會是什么圖形?得知一個圖形是矩形,還需要證明什么才能確定它是正方形……在拋出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對于學生的思考不要過于干涉,讓他們盡可能地去獨立探索,只有在學生的思維出現困難的時候,可以加以引導.這個引導要注意點到為止,讓學生打開思路即可.過多的引導同樣不利于獨立探索的效果與意義.獨立探索是支架式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最能體現支架式教學核心內容的一個環節,教師也要將它當成重點來實施.
三、小組協商,總結討論
協作學習就是通過小組的協商和討論,以共享集體智慧結晶為依托,最終讓小組成員對所學概念得到全面、正確的理解.對于教學的難點,協作學習是一項不錯的方式,通過學習小組對教師的提問進行討論,集思廣益,通過思維的碰撞產生火花,從而讓學生知識掌握得更加充分.
比如這節課的最后,教師以小組協商的模式,來總結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各種性質,并根據它們的性質來延伸出來一些其他的定律.為什么這里不是講究獨立探索而是要采用小組協商與討論的模式呢?主要是因為,對于性質的總結與延伸,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考慮,全面性的探索,而學生很難將一個剛學習過的知識全面地進行分析與研究,而借助于小組的力量,大家群策群力,一個人想到一點,大家研究論證得出其是正確的.同時就能給其他學生以動力繼續研究,而且小組討論的模式更能激發出學生的好勝心,從而全身心投入到知識的探索中去.最終,這些小組之間的討論成果以統計總結的模式呈現,各小組的探索與討論成果再綜合在一起,互相補充,完成這一系列性知識的系統性概括.這樣,學生不僅從中掌握知識,并且還找到了學習的樂趣與探索的成就感,這對其以后的數學學習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