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偉
摘要:數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數學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改變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要在課堂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使教師享受課堂教學成功的喜悅,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字:初中數學 習題化 專題化 細致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現行初中數學教學目標也明確提出要“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要讓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數學教師必須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境,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從課堂概念的習題化、課堂講解的專題化、課堂布置作業的細致化幾個方面淺談幾點體會。
一、課堂概念習題化
數學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是人腦對現實對象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特征的一種反映形式,即一種數學的思維形式。以定理、法則、公式的方式表現出來。現在很多教師在數學課講授新學內容前,都要對上一節課學習內容進行提問、回顧,如果上一節學習的是概念,那么有的教師就要求學生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背不下來的還要加罰。這樣一味地讓學生去背概念,忽略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力,我認為還不如將概念習題化,出一些考題,利用7、8分鐘的時間用小測驗方式將上一節課的概念進行回顧。這樣既復習了上節的概念,又提高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及應用。
針對小測驗方法,測驗完畢后教師必須將難點、重點的題當時講解,這樣由于學生剛做過,他們非常渴望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確性,當時講解了,可使答對學生充盈在快樂的氣氛中,答錯學生做到及時糾正。長此以往,既提高了學生考試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聽講的認真度。
除此之外,教師在上課講解概念時,要想讓學生對概念理解更為深透,概念習題化更是不可或缺的,那就要求教師要深入課本,充分利用課外資源,挖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尋找有創造性,有針對性的習題,使學生在習題中進一步理解概念,提高應用水平。
二、課堂講解內容專題化
新課標要求將傳統的課堂以教師、書本為中心,不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廢棄,重新審視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扮演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家園。
現在雖比起以前學生活動多了,但是舊的教學思維沒有改變,還是將全部課程講解完畢后習題,這種講課方式,學生接受起來還是有些問題。這樣的講解學生必須每一步都明白,否則即使每個環節讓學生參與了,但是如果遇到概念還沒清,就講例題,會導致例題也會不清,例題不清,那習題更做不好。有的教師上完后感覺很不順暢,學生題做得不夠準確,不知道哪出了問題,教師卻把問題都歸結給學生,認為學生理解能力差。教師應該反思,能不能將這個上課思路改變為:教學內容專題化。也就是把每一個教學內容都作為一個專題講解,每一個專題都體現三維目標。比如:切割線定理,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切線長是這點到割線與圓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比例中項。教師一貫作法:講定理—例題—練習,這樣專題化講解是否更好呢:
專題1:探究—得定理—幾何語言講解定理—習題鞏固;
專題2:例題講解,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教師糾正錯誤;
專題3:鞏固練習。
三、家庭作業布置細致化
很多教師由于任課時間長,都是利用經驗上課,講完課后就布置習題,多數非常盲目,沒有一點目的性,不負責任,雖然注意了國家減負規定,量是減了,質呢?布置的作業應既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又能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一)布置作業要精心設計,有創造性
布置作業時要避免機械的死記硬背,大量的練習,大量的抄概念。作業內容要新鮮、有趣,少而精,要有典型性、代表性,這樣學生對作業才能感興趣,才能很好地反饋學生對當天所學內容的掌握,才能達到激發學生愛做作業,自覺主動完成作業,他們做完后才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如在講完《平面直角坐標系》有關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些實驗游戲為作業,以學校為坐標原點,測量家的位置,然后再到課堂上進行交流,這樣將實際問題帶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再如講解特殊四邊形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去生活中尋找四邊形,并運用小學學過的知識分類,然后課堂上講解舉例,這樣不僅使小學到初中的知識得到順利過渡,讓學生了解到初中只不過是在小學學過內容基礎上加深而已,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布置作業要有針對性,有層次感
現在的學生尤其到了八、九年級,兩極分化極為嚴重,再和平時那樣布置作業,就會出現差生抄作業,完不成作業現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規定:面向全體學生,立足于學生發展,體現科學的本質,突出科學探究,反映當代科學成果。要解決這個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現實之間的矛盾,就要對作業布置做出調整,做出科學的分層布置作業,“必做題、選做題、自主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尤其自主作業,讓學生自己選擇,量力而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視野,也激發了所有學生的探索欲望,讓他們感覺作業不是負擔而是樂趣。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還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不斷探究教學藝術的新境界。使教師享受課堂教學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使教育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桂林、劉丹.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師素質的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
[2]顧泠沅.現代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育[J].數學教育,1997(1).
[3]章建躍.對數學教育改革的一些認識[J].數學教育學報,2003(8).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