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平
摘要:辦好職業教育,培養合格的職業技術人才,這是新時期我們職業學校發展的目標。為此,很多中職學校都意識到要抓住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契機,完善自身教育教學,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好地區優勢,把職業學校自身的教學改革和地區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實現雙贏的目標,切實實現我們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中職學校服裝專業 教學改革 協調 地區經濟發展
近幾年,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成為在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每年人數都在增長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每年六七百萬的數量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壓力。但與此同時,區域性的用工荒、用工難的問題卻日益凸顯。雖然為了就業,為了切實解決用人供求之間的矛盾,國家近幾年加大了對于職業教育的投入和關注,希望通過發展職業教育來解決我國現在的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同時也希望能夠為就業壓力問題分流、減壓。
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應該是給我們的職業教育發展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現實狀況卻是:職業學校在擴大著自己的招生規模,但中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很多地區的企業工廠,卻在為自己因為合格的專業技術工人的短缺而苦惱。面對這樣的似乎相互矛盾的現狀,我們很多人都在思考,我們的職業教育到底怎么了?針對當前就業壓力大和本地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矛盾,我們應該怎樣發展當前的職業教育呢?
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是以培養面向現代紡織服裝行業所需的,具有系統掌握服裝設計、款式搭配,服飾色彩搭配,服裝結構與工藝技術,有一定創新實踐能力,能熟練進行服裝產品設計開發和生產制作,能進行流行趨勢分析、流行時裝設計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從他們最終的就業方向來看,其中約80%左右的畢業生進入了企業的生產一線,從事的是服裝制作和打樣。個別畢業生進入了銷售領域和服裝的設計、研發領域。但是,就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來看,大多數職業學校依然在應用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教學體制,這就導致了其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的目標和當前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距離。而服裝行業本身就屬于走在時代前沿的領域,對于潮流的要求很高,對于技術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地變化,如果在我們的職業教育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那么教學與實際需求就會脫軌,它直接影響的就是學生的畢業問題,也就是未來的就業問題。
當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發展當前我國經濟離不開教育的推動力。所以說,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需要我們國家教育的大力支撐,特別是對于地區經濟發展來說,教育的發展、教育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樣,地區經濟的發展方向,往往是人才需求的風向標,搞好地方經濟和當地職業教育的關系,既有利于解決當地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也能夠滿足企業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可謂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因此,很多人都說職業教育是發展區域經濟的新助推器,特別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加大了擴大國內市場的經濟戰略調整,在此基礎上對于新時期的我國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進行了針對性的規劃和布置,強調要結合各地實際,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這其中對于掌握專業技能的一線技術工人需求增加,正如全國政協常委、蘭州大學教授李國璋教授所說:提高生產一線勞動者人力資本質量,無論是就業前接受職業學校教育,還是就業后接受繼續教育,都是職業教育的任務。一定意義上說,又好又快地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各產業部門生產一線勞動者人力資本質量,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極其重要的條件。
從我國工業起步開始,由于受近代歷史的影響,我國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但其中輕工業相對發展較快,因此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輕工業發展水平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這其中就包括服裝制造業。但是最近十年以來,隨著中國入世,我國融入世界的步伐在加快,但這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挑戰,這其中服裝生產的質量和技術水平的不足問題日益凸顯,這就使很多地區原本在服裝加工、生產較為領先的地區在企業生存和發展中面臨著困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線勞動者人力資本質量不夠,也就意味著我們在這方面存在著人員的短缺。
教育本身就是為了服務經濟的發展,對于很多地區性的服裝生產企業來說,真正能夠解決他們困境的就是要大力發展當地的職業教育,來培養更多的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那樣,當前現實情況是很多中職學校服裝專業每年都有一定的畢業生走向社會,但是卻很難就業;而作為當地的企業來說,卻依然在為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術工人而苦惱。這就意味著,我們中職學校在服裝專業教學上需要進行調整,要結合地區經濟也就是企業的需求開展我們的教學,切實培養出更多的符合企業需求的合格的畢業生,從而使我們的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相互促進。那么,我們職業學校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來使我們的服裝專業教學和地方經濟發展相協調,切實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呢?
一、結合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
現代社會發展速度非常快,作為服裝生產更是如此。“競爭慘烈、壓力巨大”是這一行說的最多的詞匯,服裝的季節性強、生產加工的成本較大,所以很多企業都感覺壓力較大,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那些真正做的好的品牌在生產、制作、營銷各個環節卻有較大的優勢,這說明我們的服裝生產要有新思路、要有開拓的意識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所以,作為培養生產環節的技術人員的職業學校來說,要走出學校,走進市場,了解地方服裝企業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企業用工上要進行周密的調查和仔細的分析,要努力拓寬專業口徑,適應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進而有針對性地安排我們的專業教學設置,切實培養地區經濟所需的人才。
二、處理好教學中的三個關系
在中職服裝專業教學過程中,要從培養目標出發,努力處理好如下三個關系:
1.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重視實際技能和具體應用,是職業教育的特色。辦學實踐中,力求使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并給予理論學習獨立的存在價值。這應是中職教育課程改革建設的重要策略。
2.現實和未來的關系。中職教育十分強調教學內容的現實實用性,即與現實崗位的相關性。但我們要有長遠的意識,不僅要為學生當前的就業服務,而且要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服務,把現實需要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
3.穩定和變化的關系。課程一般應具有相對穩定性,即科目、大綱和教材是基本確定的。但是,由于中職教育和社會職業變化緊密關聯,又使得課程必須及時反映職業變化的新要求、新信息。對此,應對不同內容區別對待,基礎文化、理論課程可以比較穩定,而職業針對性較強的課程,應強化內容的動態性。
三、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為了實現中職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良性互動,我們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密切校企合作的交流,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途徑,把辦學與市場的互動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機制,讓教學改革獲得持續動力。把科研變成一種粘合劑,把市場與辦學緊緊連結在一起;變成一種催化劑,不斷催生出新的發展亮點來。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培養合格的人才是我們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作為職業教育的教育者來說,要勤于研究、開拓創新,努力把我們的教學和社會需求密切結合起來,為發展地區經濟切實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N].中國教育報,2005(11).
[2]陶西平.樹立新的職業教育發展觀[J].教育與職業,2001(7).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