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讀書不僅能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通古博今,還能無形中進入他人的世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力求在以下方面做好閱讀教學的工作。
一、激發興趣 讓學生“想”讀
“興趣是最大的內動力”。因此,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是學生進行自覺閱讀的前提。只有當學生閱讀興趣被激發了,學生才能夠自主閱讀、探究,才能使學生的閱讀真正地變成“悅”讀。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好之”“樂之”是讀書學習循序漸進的三個層次。“樂之”是孔子所首推。即“樂之”為學習興趣。有了這種閱讀的喜愛和熱情,就能對閱讀材料產生一種親切感。就能在猜疑、閱讀、理解中表現出個人的靈性和悟性,從而顯示一種強烈的閱讀欲望。在這種閱讀欲望的支配下,學生表現出對閱讀材料的情有獨鐘,閱讀時也就會精力集中、情緒穩定、思維敏捷。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學習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筆者認為教師通過閱讀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閱讀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閱讀。例如,在閱讀《論語》時,我就帶領學生到田間觀察小麥和韭菜的異同點。回來后,學生積極主動在參考課本及查閱有關資料,小組之間展開討論,看誰懂得多,學生爭先恐后舉手。在這次小小的活動中,學生既認識了小麥、韭菜,又了解了讀書要結合實際。聯系實際主動地獲取知識,對閱讀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展全班交流,介紹自己親眼閱讀到的生動情節,精彩片段。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個人閱讀表現的機會,可以講想象中,或在摘抄的知識,使那些本沒有閱讀興趣的學生受到了影響,產生共振,引起共鳴,從而促成了良好的閱讀氛圍。
二、授之以漁,讓學生“會”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方法。”會閱讀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閱讀的方法。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將會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效益,促成學習能力的形成。教會學生學習閱讀的方法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即所謂“授之以漁”。其實,閱讀多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知識面廣了,自然會“心有靈犀一點通”。通過閱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寫作能力自然就會得以提高。同時,伴隨多種能力的提高。在學生多思多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加以指導,引導學生把課內閱讀到的理論方法運用課外的實踐中。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材料的結構層次,讀懂文章的目的,提煉文章的主旨。應遵循“先扶再放”的原則,以達到閱讀從自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化。比如,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需要邊讀邊想,抓重點分析閱讀內容細節的方法。其次,不時地舉行課外閱讀活動,進行有的放矢地指導閱讀,促使思維升華。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①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提倡多元化、開放性,注重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獲得體會;②根據學生存在的閱讀困難深入分析,幫助學生尋找有效的閱讀方法和科學思維方法。總結閱讀心得,進行閱讀反思。③做好閱讀記錄,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并不定時地開展《我愛讀書》講故事評比活動,給學生以展示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力排眾議,標新立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他們學習質量。
三、張揚個性,讓學生“愛”讀
心理學研究指出:讀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生理過程;是一種由多種心理因素參與的認識活動。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閱讀心理,將促進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因此要讓學生覺得讀有所獲、讀有所得。教師應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差異”。每位學生閱讀時都有自己注重的焦點。有的想印證自己預想的結果,則側重于文章細節;有的僅是獵奇,則關注是否能獲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閱讀素養,則對文章的方方面面都有興趣。作為教師,首先,應保護好這寶貴的閱讀積極性,對學生這一傾向給予充分地理解和肯定。其次,提倡多元化學習,為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而閱讀,為提升個人審美情趣而閱讀。通過閱讀過程中思維的拓展,學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強了。頭腦不再是儲存知識的容器,而是被點燃的火把,閃爍出智慧的光芒和個性的亮點。使他們感受成功的歡樂,促使學生由“悅”讀轉化為“愛”讀。
四、學以致用——讓學生“活”讀
課外閱讀不僅可以鞏固和擴大課內所學的知識,還能增知長見,提高寫作能力。在如今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更要讓學生從社會中搜集材料、整合閱讀材料,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寫作能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知識,又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運用所獲知識,活學活用,促使寫作素養的提高。例如,引導學生用課外閱讀增長的見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運用《十萬個我知道》《十萬個為什么》中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依據所需快速查閱、收集有關材料,并整合。以閱讀推動寫作,在寫作中促進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總之,通過閱讀使學生想學、愛學、活學,知識面不斷擴大,寫作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有效地促進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