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本文分析了英語教學中營造語境、掌握句型、文化教學、加強背誦幾個方面的問題,一點淺見,分享同仁。
一、營造語境,引領求知欲
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語言情境,讓學生隨時感受到英語對他的影響,把學生帶動起來,激發學生“想說”的愿望,使之“隨波逐流”,這樣,興趣產生了,初中生學習英語的基礎條件就算具備了,這是最好的動力和最有效的激勵。單是課堂上的短短幾十分鐘,對于語言學習來說杯水車薪,只有營造良好的語境,學生學習英語的活動直接受到興趣支配,終日耳濡目染、口說手練,實踐能力必然逐日增強。
激發興趣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多媒體,有聲有色,妙趣橫生,圖畫生動,觀察直觀,非常有力地推動了學生的學習。條幅的懸掛、墻報的張貼,口語要求用英語交流等等,這些方法都能引發學生投身情境之中,促進學生主動想說、習慣愛說、積極要說、熟練能說。
二、牢牢地掌握住句型
1.語言的學習就是熟能生巧,對于學過的單詞、短語要常常過目,或者在心里誦讀,堅持每天去做,持之以恒。學習英語要做到四上:“課堂上、路上、車上、枕上?!鄙贤暾n不能和知識“分家”,要時時在心頭復習。學習貴在堅持,走在路上、坐在車上,甚至睡覺之前在枕頭上都要將學習的知識一一“過目”,堅持學習決不放松。
2.改進學習方法,生詞、語法規則、習慣用語都要熟讀成誦,在各種語境中使用,不斷加深記憶。做到深層次理解,要學會變換使用句子,掌握新的句型,擴大知識面。課堂上,鼓勵學生即興發言、辯論、演講等等,讓學生建立強烈、濃厚的語感。
三、注意文化教學
文以傳道。文化賴文字而傳承。古時中國給兒童教學,讀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此外還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意在讓兒童早期接觸我國傳統文化,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打下深厚的文字基礎。
學英語也一樣,在學習中,學生要了解西方人說話的方式與習慣、做事的原則和禮儀等知識,要了解西方的節日習慣、風土人情,在學習中讓學生觀看有關節目和閱讀相應的文字,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平時在開課前播放音樂、英文歌、對話材料,營造語言學習氣氛。促使學生留心并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四、多背誦文簡義富的文字
語言的學習,背誦是一個直接的方法。我給學生找來中英對照的句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引導學生謙虛好學的句子:
學水去污而無言,
Study of water decontamination and ilent,
學氣養人而無形;
Gas people and the invisible;
學地供物而無取,
Schools offering without taking,
學天博大而無驕。
Learn Tianbo big without arrogance.
關于奉獻的句子。
奉獻系仁人志士的品格,
Dedication,men and women with high ideals of character,
因循是凡夫俗子的共性。
Procrastination is the ordinary people in common.
學生學得情趣盎然,一些句子朗朗成誦,語言、做人一舉兩得。
總之,教學法無定法,一切以學生愛學為前提,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便圓滿完成教學重任。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