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輝
2013年河北省高考命題的一個新變化就是增加了歷史地圖的識別能力的考查,其中在選擇題的34.圖6中①②③④分別是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符合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是
給出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根據德國與周邊國家疆域的變化,來判斷圖的先后順序。這道題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歷史綜合知識,史實必須清楚,考查知識范圍涉及世界近現代的國際關系。這個題目的設置折射出歷史學習中要有明確的時序觀念,同時也要具備靈活的分析問題的識圖能力。
而在材料題的41.(12分)即下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41題作為每年高考題最靈活多變的一道題,改變往年給出材料概括觀點進行評述或評析的題型,而是以圖片材料對比的形式出現,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實加以說明,這屬于首次出現的新題型。這種題目對考生的識圖能力,以及歷史知識的儲備有很強的要求。從解答方式上要求學生史論結合,典型特點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表個人見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夠很好地體現出考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長期以來,在我們歷史學科的教輔資料中,一直配備有歷史地圖冊和歷史填充圖冊兩本資料,目的既是豐富教材的歷史資料,同時也要求在學生使用地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結合歷史不同時期在地圖上呈現的不同發展狀況,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逐漸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因為課時的問題,往往忽略歷史地圖的使用,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識圖能力不足,所以當面對一些歷史圖片資料時,明顯感覺到無從下手,困難和問題重重,這也就導致在2013年高考歷史試題中,兩道歷史地圖的問題得分極低的狀況。
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要求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學生的學習行為根據其主動性的不同有大致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基本上是教師以死知識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而發現學習,學習的內容需要學生去發現,然后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加以內化,既能產生知識上的收獲,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改的實行,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這在歷史教學中似乎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歷史課程的內容本身是以死知識為核心,因此,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我們歷史教學過程中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歷史地圖以空間展示為主要形式,呈現不同時期的人類的歷史活動以及與其相關的地理環境,進而呈現出國家疆域的變化、戰爭的進程、經濟文化的交流等相關的內容。同時,為了方便學生閱讀歷史地圖,在歷史地圖冊上往往還有相關文字或者圖片資料作為補充,通過學生觀察了解歷史地圖,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基本的空間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學生的學史興趣,這對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現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完全復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古人曰“左圖右史”,足見對歷史地圖的重視。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道破了文字敘述與圖片之間的關系,即文字敘述在于說理,圖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當遇到疆域、重大歷史事件和戰役等方面的內容時,歷史地圖與抽象枯燥的文字敘述比起來,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正所謂“即書而求難”“即圖而求易”。地圖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如能靈活運用必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門藝術,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要把教學和反思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責編 張景賢)
2013年河北省高考命題的一個新變化就是增加了歷史地圖的識別能力的考查,其中在選擇題的34.圖6中①②③④分別是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符合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是
給出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根據德國與周邊國家疆域的變化,來判斷圖的先后順序。這道題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歷史綜合知識,史實必須清楚,考查知識范圍涉及世界近現代的國際關系。這個題目的設置折射出歷史學習中要有明確的時序觀念,同時也要具備靈活的分析問題的識圖能力。
而在材料題的41.(12分)即下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41題作為每年高考題最靈活多變的一道題,改變往年給出材料概括觀點進行評述或評析的題型,而是以圖片材料對比的形式出現,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實加以說明,這屬于首次出現的新題型。這種題目對考生的識圖能力,以及歷史知識的儲備有很強的要求。從解答方式上要求學生史論結合,典型特點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表個人見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夠很好地體現出考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長期以來,在我們歷史學科的教輔資料中,一直配備有歷史地圖冊和歷史填充圖冊兩本資料,目的既是豐富教材的歷史資料,同時也要求在學生使用地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結合歷史不同時期在地圖上呈現的不同發展狀況,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逐漸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因為課時的問題,往往忽略歷史地圖的使用,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識圖能力不足,所以當面對一些歷史圖片資料時,明顯感覺到無從下手,困難和問題重重,這也就導致在2013年高考歷史試題中,兩道歷史地圖的問題得分極低的狀況。
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要求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學生的學習行為根據其主動性的不同有大致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基本上是教師以死知識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而發現學習,學習的內容需要學生去發現,然后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加以內化,既能產生知識上的收獲,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改的實行,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這在歷史教學中似乎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歷史課程的內容本身是以死知識為核心,因此,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我們歷史教學過程中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歷史地圖以空間展示為主要形式,呈現不同時期的人類的歷史活動以及與其相關的地理環境,進而呈現出國家疆域的變化、戰爭的進程、經濟文化的交流等相關的內容。同時,為了方便學生閱讀歷史地圖,在歷史地圖冊上往往還有相關文字或者圖片資料作為補充,通過學生觀察了解歷史地圖,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基本的空間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學生的學史興趣,這對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現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完全復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古人曰“左圖右史”,足見對歷史地圖的重視。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道破了文字敘述與圖片之間的關系,即文字敘述在于說理,圖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當遇到疆域、重大歷史事件和戰役等方面的內容時,歷史地圖與抽象枯燥的文字敘述比起來,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正所謂“即書而求難”“即圖而求易”。地圖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如能靈活運用必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門藝術,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要把教學和反思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責編 張景賢)
2013年河北省高考命題的一個新變化就是增加了歷史地圖的識別能力的考查,其中在選擇題的34.圖6中①②③④分別是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符合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是
給出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根據德國與周邊國家疆域的變化,來判斷圖的先后順序。這道題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歷史綜合知識,史實必須清楚,考查知識范圍涉及世界近現代的國際關系。這個題目的設置折射出歷史學習中要有明確的時序觀念,同時也要具備靈活的分析問題的識圖能力。
而在材料題的41.(12分)即下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41題作為每年高考題最靈活多變的一道題,改變往年給出材料概括觀點進行評述或評析的題型,而是以圖片材料對比的形式出現,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實加以說明,這屬于首次出現的新題型。這種題目對考生的識圖能力,以及歷史知識的儲備有很強的要求。從解答方式上要求學生史論結合,典型特點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表個人見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夠很好地體現出考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長期以來,在我們歷史學科的教輔資料中,一直配備有歷史地圖冊和歷史填充圖冊兩本資料,目的既是豐富教材的歷史資料,同時也要求在學生使用地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結合歷史不同時期在地圖上呈現的不同發展狀況,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逐漸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因為課時的問題,往往忽略歷史地圖的使用,這就導致了學生的識圖能力不足,所以當面對一些歷史圖片資料時,明顯感覺到無從下手,困難和問題重重,這也就導致在2013年高考歷史試題中,兩道歷史地圖的問題得分極低的狀況。
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要求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學生的學習行為根據其主動性的不同有大致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基本上是教師以死知識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而發現學習,學習的內容需要學生去發現,然后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加以內化,既能產生知識上的收獲,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改的實行,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這在歷史教學中似乎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歷史課程的內容本身是以死知識為核心,因此,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我們歷史教學過程中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歷史地圖以空間展示為主要形式,呈現不同時期的人類的歷史活動以及與其相關的地理環境,進而呈現出國家疆域的變化、戰爭的進程、經濟文化的交流等相關的內容。同時,為了方便學生閱讀歷史地圖,在歷史地圖冊上往往還有相關文字或者圖片資料作為補充,通過學生觀察了解歷史地圖,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基本的空間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學生的學史興趣,這對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現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完全復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古人曰“左圖右史”,足見對歷史地圖的重視。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道破了文字敘述與圖片之間的關系,即文字敘述在于說理,圖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當遇到疆域、重大歷史事件和戰役等方面的內容時,歷史地圖與抽象枯燥的文字敘述比起來,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正所謂“即書而求難”“即圖而求易”。地圖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如能靈活運用必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門藝術,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要把教學和反思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