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秀芬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有關閱讀教學的新理念,改革中小學的閱讀教學,必須尋找相應的閱讀教學的新策略。所謂“閱讀教學的新策略”,是指在閱讀教學新理念的指導下,為達到閱讀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徑的總稱。
“教無定法,”特別是閱讀教學的方法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現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談點個人看法。
一、情趣導航,以“趣”動“情”,以“情”促“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運用多種手段,充分調動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教師富有情趣的教學藝術誘導下,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達到教與學的和諧、情與知的統一。可見,以“情趣”作為教師教學設計理念上的導航,作為語文教學中的導航,避免了教學中只重語言訓練,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機械分析,不重學習過程等呆板單一的語文教學過程,保護好學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靈性,語文素養便會提高。對教師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情趣因素,語言情趣的發揮,對認知過程趣味的體現。對學生而言,“情趣”體現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就是:覺得閱讀內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讀;教師說話有意思,想聽;閱讀過程有意思,讀、說、畫、演皆想嘗試;閱讀結果有意思,愿意記誦;閱讀體驗有意思,是一種享受。情趣導航,以“趣”動“情”,以“情”促“趣”則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好途徑。
二、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生有書可讀,有時間讀
任何事情環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班級閱讀氛圍。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擺設的圖書架,因為原來幾本破舊的圖書已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于是,在開學初我自己出錢為班級增添了一個較大的圖書架,然后我發動學生,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把手中的書籍都放上書架,同時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愛書,當然圖書的所有權還是學生的,另外我還專門指定了一個可靠的圖書管理員。回頭看看書架上的書,還是挺豐富的,《四大名著》《現代漢語詞典》《成語大全》《中華五千年》《十萬個為什么》等等,真像個小書店。有了圖書還是不夠的,我還專門給學生開設了一堂自由閱讀課和規定中午12點以后包括讀報課的時間為閱讀時間,充分保證閱讀的時間。幾個月下來,我發覺學生似乎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有問題找資料,有空閑翻書架,可以說到現在為止我們班的學生已經離不開這個書架了,我們的教室同時也成了一個閱覽室,甚至帶動了英語、數學、科學等課的閱讀及資料查詢。上述的做法也保證了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閱讀量,但在21世紀的今天,學生不光要會讀書,同時也要學會看電視、看生活,這可為語文閱讀增加新鮮的血液,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創新能力。我還會每周抽出一兩節課時間用來專門與學生談天南地北、話古今中外,不知不覺,學生的閱讀有了積累,我與學生們的感情也加深了。這不就是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嗎?“閱讀”本是狹義的,在這我把它“廣義”了不是更好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交流,學生的知識積累越來越多、越來越雜,自然少不了教師的適當指導,不讓學生的閱讀成了囫圇吞棗。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在小學階段,教師就要下氣力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這堂課就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工作、學習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四、科學評價
科學的評價是能否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重要保證。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讀得好要表揚,讀得不好也要表揚,表揚他的勇敢和自信,表揚他們的聲音響亮,表揚他們某個詞讀得有味道。在這方面,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為我們作出榜樣。他在教《三顧茅廬》臥龍崗景色一段,讓一個學生站起來讀書。結果,這個學生讀得結結巴巴,錯了很多字,但孫老師即刻就表揚這個學生,表揚他的聲音好聽,將來能做播音員,如果能把文中的個別字讀對就更好了。這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保護了學生的讀書興趣。而我們有些老師,在學生讀完一段話、一篇文章后,不是找優點,而是找缺點,而且發動全體學生一起來找,找得學生心灰意冷,提不起興趣。試想,這樣的評價怎么能激起學生對朗讀的熱愛,對語文的熱愛。由此可見,評價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于朗讀的興趣。
閱讀是一種積累,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百家爭鳴”,我們教師不能用統一標準化的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閱讀的世界中去博覽群書、翻閱工具書,去探索、思考、討論、爭辯,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那么,就讓我們的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在積累中學會創新。讓我們語文教師共同努力,使我們閱讀教學的明天更加成功。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