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霞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現代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就要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合作交流精神。我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經驗,與各位交流。
一、創造合作交流的氛圍
課堂教學的氛圍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充滿活力、具有生氣的數學課堂對學生有吸引力,能讓學生自覺地合作。所以,教師要創造合作交流的氛圍,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教學“5的倍數的特征”時,有如下一個問題:媽媽在花店買了一些馬蹄蓮和郁金香,單價分別為每枝10元和每枝5元。付出50元,售貨員阿姨找回了13元。你能很快地幫媽媽判斷找回的錢對不對嗎?
問題出現后,我讓學生合作交流:
1.你有過購物(如買花)的經歷嗎?
2.有沒有考慮過找回的錢數是否正確的問題?
3.阿姨找給媽媽的錢對不對?為什么?這個問題與什么學習內容有關?
4.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你對數學學習有什么更新的認識?
然后根據這些問題將學生分成小組去解決這些問題,再在班上進行交流評比。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小組內合作交流的精神,非常自然地達到合作交流學習的目的。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合作學習的精神還要靠教師進行有計劃地預設,使學生有機會展示自我、挑戰自我、完善自我,打破單一的思維定勢,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調動合作交流的積極性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新的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都是要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的。沒有學生的參與哪來自主、合作、探究呢?所以,數學課堂就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能否自主合作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全體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設計合作的情境和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巧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自主合作,在合作中理解并運用所學的知識。把想、做、說和質疑、討論、交流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這樣學生在主動興奮參與的過程中個體得到了發展。
(二)把握好交流合作的內容和時機
內容是合作的基礎,時機是關鍵。教師要把握好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關系,進行及時引導。要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大膽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新知。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觀察、巡視、指導的方式來調控,從而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風氣和習慣。
教師還應該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面學生的需要,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討論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把握學生思維的高潮,在最佳時機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有的教師把一些不需要合作的問題交給學生合作交流,浪費時間,達不到目的。對問題的討論一定要把握好時機,過早提出,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過遲提出,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合作討論交流的意義不大。
三、做好學生合作的組織引導
教師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所以,教師在合作學習前,一定要向學生講清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目的是什么,步驟是怎么樣等。根據學生的綜合狀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選好組長,由組長分工。必要時可以通過示范來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中獲得新知。在小組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地開展合作性學習。合作學習不一定一次就能成功的,我們就要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嘗試、合作。
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日常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合作交流,探索數學奧秘。如,我在教“千克的初步認識”時,告訴學生去菜市場走一趟,自己去親自稱一稱、掂一掂,親身感知1千克、10千克、1克、10克的重量。這樣,把單純的數學概念引申到生活活動中,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趣味化,從而,使學生慢慢親近數學、理解數學、喜歡數學,對主動合作、探究數學產生強大的動力。
四、制定合理的合作評價標準
數學合作能力的好壞,需要一定的評價。所以,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十分必要。這種評價標準就要改變原來只單純鼓勵個人競爭的做法和評價標準,因為這不能激勵合作。要制定激勵小組集體合作達標和激勵個人競爭達標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尤其對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要側重評價;對小組集體評價、對合作過程評價也要側重。例如,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內容、效果,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達成小組研究結果的方式等等,都應當成為對集體的過程評價的重要觀察視角。個人對分擔任務的態度,執行及完成情況,小組集體活動中的表現,如何與同伴互助合作,個人對問題研究的貢獻,個人達成研究結果的方式以及對集體研究結果的作用等,則應當成為對小組成員個人評價的觀察視角。面對各式各樣的小組合作形式,如何制定較合理的評價標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入探討。
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認真對待、正確引導,有針對性、目的性,實踐性,就一定能“人人都能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實現“有價值數學教學”。就能夠通過數學的合作交流學習對實現數學教育目標起到極大的促進和提升作用。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