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友健
心理學家蓋耶說過:“誰不思考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錯誤.作為數學教師,要不怕學生犯錯,應該鼓勵學生自己探索,剖析問題,容許學生出錯,還要善于變“錯”為寶,發現“錯誤”的可愛之處并合理利用那些“錯誤”資源,從而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效率.
一、故意設置“錯誤”,培養學生求知興趣
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參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賽時,曾連續三次中斷了指揮,因為他斷定樂譜中出現了“錯誤”.其實,這恰是評委們成心為他設下的“陷阱”.事實上,小澤征爾的果斷否定,正說明了他作為杰出的音樂指揮家的真正實力.我們教師也應善于設置類似這樣的“陷阱”,甚至引誘學生犯錯,讓他們“上當”,這樣常能收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學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后,我特地設計了一個“錯誤”:在△ABC中,a、b、c為三角形的三邊,當a=3,b=4時,求c的值.大多數學生認為c的值為5.這時我不加以評價,但我的臉上表現出困惑的樣子,看學生能否從我的圈套里走出來.過了一會兒,學生紛紛回答.
生1:我們還不知道三角形的形狀,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
師:那么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ABC是直角三角形時,c的值是多少呢?
(這次全班一齊說是5.此時學生很顯然是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我還是不評價,讓學生繼續思考.)
生2:不對,當△ABC是直角三角形時,c的值應該是5或7.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2:得分類討論,當c是斜邊時,c=5;當b是斜邊時,c=7,a不能是斜邊.
像這樣學生在跌入圈套又走出誤區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鍛煉.我接著追問:如果△ABC是銳角三角形,c的取值范圍又是什么?
(幾分鐘后,學生舉手回答.)
生3:c<5,由于∠C是銳角,所以它的對邊c應小于∠C是直角時所對的邊5.
(聽了這位學生的解答后,又有了幾位學生舉起了手.)
生4:不對,c的范圍應是0 生5:不對,c的范圍應該是1 這時全班學生都已跌進了我所設的“陷阱”,因為他們只考慮了∠C是銳角,而忽略了∠A與∠B也有可能是銳角的情形. 師:在前面當c=5時,△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是直角.當1 受到我的啟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了,思考也更為投入了. 生6:當1 生7:正確答案應是7 經過這道題的解答,讓學生走進了“陷阱”,又從“陷阱”里一步一步地走了出來,再去探求新的答案,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過“誘錯”,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 二、學會分析“錯誤”,培養學生嚴密邏輯思維 對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能善于捕獲,靈活處理.在刨根問底的糾錯過程當中,引導學生自覺地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回味、思考、總結和提升,形成更為清晰、有條理的知識結構和數學思想方法. 如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根與系數的關系”時,對于題目:“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0的兩個實數根的平方和為11,求k的值.”我先請兩個學生上黑板解題,由于學生剛開始運用根與系數的關系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所以能解出的結果大都是k1=1,k2=-3.出現這樣的錯誤,我沒有批評這兩位學生,而是表揚了他們能熟練地運用根與系數的關系來解決問題,接著指出他們的結論是錯誤的,為什么呢?我提出了下面兩個問題:“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實數根嗎?”“一元二次方程x2-2x+2=0的兩根之和為2.這個說法對嗎?為什么?”讓學生去經歷分析、討論的過程,學生會很容易發現自己忽視了“Δ≥0”這個前提條件,并對需要考慮“Δ≥0”這個條件的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在以后解這類題目時,就很少會再出錯. 布魯納有一句名言:“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的“錯誤”是他們最真實的思維暴露,我們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讓“錯誤”美麗起來,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因為學生的“錯誤”而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