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教學片斷
在初中物理《動能、勢能、機械能》一節教學中,一位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猜想質量是影響動能大小的一個因素,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被車撞了,你是選擇被大車撞,還是被小車撞?學生一聽很激動,紛紛表示寧愿選擇被小車撞。
教學質疑
“假如你被車撞了,你是選擇被大車撞,還是被小車撞?”筆者的選擇是不想被車撞。教師設置的這個問題,雖然很容易使學生猜到物體的質量會影響動能的大小,順利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但是,這樣的情境,在真實生活中,沒有人愿意去面對,更不用說要做出痛苦的選擇了。即使是假設,這樣的選擇,在人的情感上也是一次不愉快的體驗。可以說,這樣的情境設置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這個目標的實現應在整個學科教學過程逐步滲透。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情境是學生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的重要因素。因此,初中物理教學非常重視物理情境的創建。教學資源成為創建物理情境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使用的資源能否實現自己的教學意圖,還應考慮該資源宣揚怎樣的價值觀,是善,還是惡?
“人之初,性本善”。“善被看做是道德的典范,是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或者是最普通的道德評價,甚至是實踐的準則。[1]”善是教師、學生共同的行為準則。揚善是課堂教學的價值之一。在教學資源的選擇和處理上要體現善的價值導向,善的視覺呈現,善的技術處理。通過教學,以善的資源為載體,創造善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善的人文精神,即人道、民主及正義。
一、善的價值導向
人道、民主、正義是善的價值體現。善待學生是揚善的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崇善、向善。在選擇教學資源創設情境時,要對資源內含的價值導向進行篩選。只有具有善的價值導向的資源,才能創設善的情境,進而教育學生向善。生命只有一次,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教學中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敬
畏是善最基本的表現。例如在《動能、勢能、機械能》一節教學中,教師為說明運動物體具有動能,出示三段視頻。其中一段視頻中,一個人橫穿馬路,左躲右閃幾輛車后,突然被迎面而來的一輛小車撞飛到空中,視頻戛然而止。伴隨著視頻中傳來的較為輕松的解說,教室里有幾個學生突然大聲笑了出來。教師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面對這樣一個可怕的場景,學生居然表現得那么輕松、泰然、冷漠,絲毫沒有一點同情心。這讓聽課的教師不寒而栗。教師選擇這段視頻的時候,更多考慮了物理教學意圖,忽視人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和每一個人的生命一樣,都值得尊重與敬畏。
在教學中,選擇人這樣的生命體,作為物理研究的對象,教師應該是比較謹慎的。筆者想到中學語文課文中曾經有一篇文章《那不是一顆流星》,現在已經刪去了。原因就是那位小朋友想用動物園里的熊的皮給自己的奶奶做一副熊皮手套的想法,對熊的生命是一種傷害。熊的生命都不可以侵犯,何況是人的生命呢?顯然,揚善不應該只是語文教學的責任,而是所有教師共同的職責。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選擇含善價值取向的資源,在教學中傳遞生命的精彩、體現生命的價值。如《速度》教學中,選用2004年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冠的場景,鼓舞人心,壯我國威。盡可能避免選擇含惡價值取向的資源,以免造成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如上例中,人被車撞飛的視頻不宜使用。如果課堂上出現學生笑的場面,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命。
二、善的視覺呈現
初中學生的心理、生理都處在高速生長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還處于逐步形成階段。目前學生的生活環境并不純凈,各種不良信息充斥著電視、游戲及網絡,腐蝕著青少年幼小的心靈。社會大環境,教師沒有能力去改變。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課堂上還學生一片凈土。呈現給學生善的視覺,這應是教學資源選擇的依據之一。善的視覺是指呈現給學生的情境應該是美好、和諧、文明的,應盡量避免血腥、暴力、災難場景的出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美好的視覺享受帶給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血腥、暴力、災難雖然可以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但同時給人的心理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對青少年來說,一旦這些負面場景或事件出現在課堂上,且缺乏教師及時、正確的引導,就會給學生帶來錯誤的價值觀或不良的心理影響。
例如《動能、勢能、機械能》教學中,有一位教師出示了一幅兩車相撞的照片。兩車受損嚴重,一車上駕駛員受傷嚴重,渾身是血。當時就有膽小的女生嚇得不敢看。一名女生連說,太可怕了,晚上要做噩夢了。還有一段視頻,是日本海嘯發生時,海水沖毀了大量的房屋的場景,驚心動魄。這些資源的選擇,從物理的角度,確實很能說明問題,但是學生的感受并不好。如果有學生有過類似的經歷,那無疑會勾起痛苦的回憶。據調查,學生對這些負面場景普遍表現為不適應。如果這類惡的視覺經常呈現在課堂上,不僅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讓學生習以為常而對他人、社會變得冷漠。因此,教學中應避免惡的視覺對學生的沖擊,盡可能帶給學生善的視覺享受,在愉快的情境中,體驗人間的真善美。
二、善的技術處理
《動能、勢能、機械能》教學中,安排了研究動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器材有小車、斜面和木塊,方法是讓小車從斜面上釋放,撞擊水平面上的木塊,通過木塊被撞得遠或近來判斷小車動能的大小。實驗后隨機訪問學生,他們都表示這個實驗非常有趣。同樣是發生撞擊事件,學生的態度完全不同?
據此,筆者認為在物理教學資源的選用上,應堅持善的技術處理。在運用資源創設情境時,避免惡的價值導向,減少惡的視覺沖擊。
第一,可以采用替代法處理。例如,要展示運動汽車的動能,可以選擇沒有人的場面,如汽車撞倒電線桿的照片。這樣也能很好地說明運動的汽車能對電線桿做功,進而說明運動的汽車具有動能。而且物對物的碰撞不存在道義上問題,學生視覺、心理也不會有任何不適。
第二,可以采用聯想的方法,讓學生想象事件的情境或結果,減少惡的視覺沖擊。例如展示泥石流的動能,只用一張泥石流沖翻汽車的圖片;展示雪崩的威力,只用一張雪崩時的照片。讓學生通過圖片聯想到泥石流具有的巨大動能或雪崩會產生怎樣的破壞力。
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選擇被大車撞,還是被小車撞”的問題就可以進行如下替代處理:體育課,老師扔給你一個籃球,你會接嗎?如果老師扔給你一個鉛球,你還會接嗎?為什么?學生都回答不會接鉛球。接了鉛球的后果學生很容易聯想到。不需要圖片或視頻的展示,只需要聯想,學生都能得到結果。沒有了惡的視覺沖擊,學生心理上也就不會留下負面影響了。至于要實現質量是影響動能的因素教學意圖那也是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1]阿爾漢格爾斯基(鄭裕人,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
[2]胡斌武.教學的基本人文精神:性善[J],江蘇高教,2006(01):99-101.
(責任編輯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