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燕
物理是一門極富探究性的學科,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科的探究性特點,將探究式教學融入其中,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何開展初中物理探究教學,本文作簡要的分析探討。
一、設置教學情景
探究式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學生這一主體的投入,同時也離不開一個探究性問題的提出。所以,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筆者認為教師應當設置相應的教學情景,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八年級《浮力》部分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演示一個實驗。即拿一個透明的水桶,并往里面注水,注水量應為水桶容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且劃下一個刻度A。然后再拿出一個西瓜,將其投入到水桶中。
教師問:剛才我已經把一個西瓜投入到了水桶中,大家看到了什么現象?
學生1:西瓜沉入水中
學生2:但是西瓜又浮上來了。
教師說:很好!還有呢?水桶的水位變化嗎?
學生3:變了,水位變高了。(教師劃下此時的水位線B)
接著,教師將西瓜從水里取出,并盡量濾干水,然后再標出此時的水位線C。
教師問:現在大家看看有什么變化嗎?
學生4:A、C兩條刻度線幾乎在同一高度。
教師說:很好。現在我們就要來學習《浮力》,并請大家思考西瓜、三條水位線之間有什么關系?西瓜為什么浮在水面?
教師借助問題情境和生活情境的創設很好地導入課堂教學,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鼓勵學生猜想
探究性教學的主體是學生,
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假設和猜想,并在學生假設與猜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假設、猜想。
例如,在《浮力》教學導入完成后,接下來,教師可以這樣教學。
教師:對,剛才大家的觀察都很正確。但是西瓜和前后三個刻度線之間的是否有關聯呢?
學生1:肯定有關聯。
教師問:如果有關聯,那么這個關聯是什么呢?大家積極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假設。
學生2:西瓜會浮起來是因為西瓜在水里面比較輕。
學生4:西瓜的體積應該是第二個刻度B減去刻度A或者C,因為A、C的刻度線幾乎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教師說:很好!請大家繼續發揮想象力。
學生2:我猜想西瓜受到的浮力應當是與水位線的變化有關。
教師說:很好!我比較認同你的猜想。
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就可以較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觀察加以思考,并且隨即進行猜想或假設。這樣的教學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導學生探究實驗
學生經歷了上述猜想或假設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驗驗證。隨即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浮力知識將有一個更為直觀而準確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張建平.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中的應用[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3(10).
[2]高嵐婷.高中物理科學探究教學模式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3(12).
[3]陸曉東.蘇教版初中物理探究教學法淺探[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1).
(責任編輯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