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
【摘 要】隨著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主持人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主持人的談吐舉止直接關系到人們對整個節目的印象。傳統型的主持人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記者型主持人逐漸成為新寵。傳統主持人還是記者型主持人,他們所面對的情況不一樣,要求具備的能力也就有不同的地方。無論是傳統主持人還是記者型主持人,都只有扎扎實實工作學習,不斷完善自己,才能在電視事業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長久遠。
【關鍵詞】主持人 能力 對比
隨著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播音主持也在各大高等學校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主持人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主持人的談吐舉止直接關系到人們對整個節目的印象。所以作為電視媒介的第一張臉,節目主持人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傳統主持人和記者型主持人有什么區別呢?
一、主持人綜述
(一)主持人的定義
主持人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在各種活動、項目中負責掌管和處理具體事宜的人;狹義的主持人專指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本文所說的傳統主持人是指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而記者型主持人要求具備良好的記者素質,能夠從紛繁的細節中發現問題的主要方面,從而沿著正確的途徑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只有這樣,主持人才能真正對節目的內容編排了然于胸,做到言之有物、內容精煉。對于這一類的主持人,我們稱之為“記者型主持人”。總體來說,記者型主持人就是高度融入節目報道意識,以采訪、主持見長,集采、編、播于一體的主持人。
(二)主持人的特點
1、傳統主持人的特點
提到傳統主持人讓人馬上聯想到的就是龐嘯,1980年7月12日是我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創辦日和節目主持人的誕生日。那天中央電視臺《觀察與思考》欄目開播,有個男子拿著話筒到處采訪,節目結束后的片尾職員表上打出了這樣的字幕“主持人:龐嘯”,這是我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出現“主持人”這一名稱。傳統主持人的特點主要有:
(1)一對一的服務:傳統主持人基本上是面對一個相對固定的群體傳達同樣的信息。節目的形式總是一成不變,主持人在舞臺上陳述,觀眾在舞臺下面傾聽。
(2)主持人掌控話語權:從現在很火爆的娛樂節目,像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可以看出由于時間的限制,話語權基本在主持人手里,受眾與主持人是不平等的,受眾很少有主動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
(3)傳統主持人引導節目的話題:傳統主持人是節目面向觀眾進行情感傳達的特定角色,簡單的來說,就是節目的支撐點,所以決定了主持人在節目中起著主導作用,其主導作用主要包括組織、引導、溝通、傳達。
2、記者型主持人的特點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的主持人是美國著名主持人邁克·華萊士,很受美國民眾的歡迎。而中國的《新聞調查》也不負眾望,成了一檔最知名的調查類節目。這些節目的成功,都源于他們對自己新聞型主持人的成功定位。記者型主持人通過努力,使得他們所主持的節目都成了一檔有自己“個性”的節目,讓人印象深刻,并使觀眾逐漸認可這檔節目。這些記者型主持人的采訪和主持已經成了節目的質量保證,而他們本人也成了節目的一個品牌形象。
二、兩種主持人的能力對比
(一)兩種主持人需要的能力
1、傳統主持人需要的能力
傳統節目的主持人定義非常明確,就是“通過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通過廣播、電視傳媒所進行傳播信息的創造性活動的人”。在20世紀50年代,“節目主持人”一詞出現在美國的廣播電視節目中,英文表述叫做Anchor,意思是“跑最后一棒的人”。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制片人唐·休伊特借用這個詞來指代把與節目相關的報道串聯起來并作一番綜述的人。傳統主持人應具有以下三個能力:
(1)個人的演播能力或者舞臺能力。傳統主持人的演播能力或者舞臺能力,包括了主持人在情感方面能夠收放自如、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體諒和鼓勵節目受眾。“個性化是以某個人的身份主持節目的必然要求,沒有個性化的形象,主持人與觀眾交流的感情無所依托,所主持的節目也名存實亡了。”像湖南衛視的主持人——謝娜,她能長時間使自己處于較興奮的工作狀態,并感染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觀眾,調節氣氛。只有良好的演播能力或舞臺能力,傳統主持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場。
(2)吸引觀眾的能力。羅曼·羅蘭有句名言:“要把陽光播撒到別人心里,首先在自己的心里要充滿陽光。”主持人其實就是這個播撒陽光的人。只有具備了善良、真誠、可信等優良品格,才能更好地吸引觀眾。
(3)靈活應變的能力。這是主持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主持人在工作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事先不可預料的事情,這就需要傳統主持人隨機應變,用語言或表情、動作予以化解,避免在節目中造成尷尬局面,這也就要求傳統主持人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臨場發揮對于主持人來說是一項很高的主持技巧,靈活的應變能力對于傳統主持人做好有變化的節目工作有積極作用。
2、記者型主持人需要的能力
從目前的電視媒體需求及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新聞報道、評論類節目的記者型主持人必將是主持人中的新寵。“記者型主持人的產生與發展取決于電視事業發展與管理體制,他是采、編、播一體化和主持人中心制下的產物。”所以記者型主持人應具備以下幾點能力:
(1)駕馭整個節目或新聞現場的能力。這就要求主持人不僅要具備最基本的語言和思維能力,而且還要有較強的采訪能力、編輯能力和策劃能力。“從節目全盤出發,既完成事件的具體采訪、新聞稿的撰寫,又得考慮主持、采訪的方式、場景及問話技巧,還要及時調整被采訪人的心態和回答問題的角度,使對話始終緊扣主題。最終他還要能夠在鏡頭前或話筒前展現這些。”記者型主持人一定要具備駕馭整個節目或新聞現場的能力。
(2)能理清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做一名優秀記者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學會傾聽,然后在傾聽的基礎上再去分析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所以,一名優秀的記者型主持人也應該能理清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比如《新聞調查》里的主持人柴靜在做新聞節目時并不是偏聽偏信,她會走訪新聞案件涉及的所有部門,傾聽他們說話,然后抓住他們話中的矛盾和破綻,展開提問,使事情真相昭然于天下。endprint
(二)兩種主持人需要的能力對比
1、兩種主持人需要的能力相同點
很明顯,兩種主持人需要的最基本能力就是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無論對于哪種主持人來說,語言表達清晰、標準是最起碼的要求,而運用這種表達還能有力而得體地達到自己說話的目的,不是一味的信口開河,這種語言表達能力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
2、兩種主持人需要的能力不同點
“記者型主持人是指不同于一般記者單純地采集新聞事實和客觀報道,也不同于一般的播音員以第三者立場口播新聞,而是把握整個新聞報道,集采、編、播于一身。”所以只有當記者型主持人自己評論能力不斷提高,才能使受眾對節目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主持人是自己主持的節目的代表和駕馭者,對于自己所主持的節目內容適時進行評價,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才是記者型主持人的職責所在。這種能力能將自己的態度明確傳給受眾,及時的引導受眾或糾正受眾在社會上的認識偏差,使受眾對節目內容有個正確的理解,獲得更深刻的認識。而記者型主持人經常主持新聞等,更需要用到這種評論能力,傳統主持人幾乎用不上。
三、兩種主持人的發展空間
(一)傳統主持人的發展空間
縱觀當今電視主持界,個人感覺傳統主持人在創新方面還有發展空間。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不僅節目內容在創新,主持人主持風格等方面也在創新。《快樂大本營》最初是由李湘和何炅主持的,慢慢的形成現在的快樂家族。五個人的主持組合,能夠彌補各自的不足,舞臺感覺永遠是活力四射。國內還有很多電視節目主持人,主持節目時的風格單調乏味,不能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優秀的傳統主持人在未來一定要重在創新、勇于創新。
(二)記者型主持人的發展空間
記者型主持人的優點有很多,他們都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可個人感覺正是這些豐富的社會閱歷造成了他們發展的局限性,記者型主持人逐漸會顯得老練,而且“城府較深”。這一點在新節目《小崔說事》中很明顯。記得崔永元剛出道時被大家稱為“鄰居家的孩子”,可正是這個“鄰居家的孩子”少了當年的“單純”,和藹可親的感覺也就減少了幾分。白巖松曾經代表了中國電視新聞界的最強音,然而到后來的伊拉克戰爭直播時,我們就很少見到那個充滿“智慧與探索”的白巖松,恰恰見得最多的反而是那個“過于老練,甚至有些世故”的他,從容與沉著多了,質樸少了許多。所以記者型主持人要爭取主持出自己的特色,不要永遠的一成不變、不茍言笑,而要干凈利落,以一種沉穩的心態主持節目,以自己的理智去消減時間累積的浮躁。未來,記者型主持人應該不僅塑造出自身干練的形象、體現出不一樣的素質,更應該為中國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開拓一片嶄新天地。□
參考文獻
①李桃,《網絡主持人與傳統媒體主持人》[J].《語言應用研究》,2008(6)
②黃蓓,《記者型主持人及其基本素質》[J].《播音與主持》,2009(5)
③牛曉蓓、張瑾,《記者型主持人的特點》[J].《青年記者》,2011(17)
④馬津津,《電視新聞評論需要記者型主持人》[J].《當代電視》,1999(11)
⑤徐犇,《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與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的對比分析與思考》[OL].http://xuben.blog.sohu.com
/103104459.html
⑥顧海燕、顧曉菊、朱越峰,《人格魅力——主持人走向成功的基石》[J].《視聽縱橫》,2004(3)
⑦劉楓,《記者型主持人的能力要求及培養模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2)
⑧賈西貝,《如何培養記者型主持人》[J].《記者搖籃》,2009(7)
⑨黃蓓,《記者型主持人及其基本素養》[J].《新聞窗》,2009(1)
⑩劉彥,《電視新聞主持人也應該是優秀的記者》[J].《武漢廣電》,2010(7)
(作者單位:駐馬店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