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田娟
摘 要: 近年來,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愈加嚴重。作為特殊群體的醫學畢業生,其就業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 鼓勵與引導到基層就業,不僅是醫學生在新時期實現自身發展和充分就業的必由之路,對推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醫學生 基層就業 蘇區精神
一、引導醫學生到基層就業的重要意義
醫學生基層就業主要是指到艱苦的邊遠地區、西部地區縣級、縣級以下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區衛生院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200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明確指出了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到廣大基層地區就業,這是對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吨泄仓醒搿鴦赵宏P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也明確指出,目前我國“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大量的衛生人才過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出現了飽和狀態,甚至大量醫學生不能夠就業;而在農村及不發達地區,衛生技術人才匱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農村地區仍然缺醫少藥,醫療水平和設備條件比較差。同時基層衛生人員學歷低,整體水平不高,不適應經濟發展與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呈現出城鄉差別和地域差別。因此,引導醫學生面向基層就業,不僅與黨中央、國務院的決定一致,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長和改善基層人才隊伍結構,是緩解目前嚴峻就業壓力的客觀需要,更有利于增強基層醫療力量,有利于促進城鄉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醫療衛生事業的合理配置,是解決廣大基層地區醫療衛生事業長期薄弱的需要。
二、醫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現狀分析
1.供需矛盾突出,總量不足。
由于受自然、經濟條件的限制和歷史原因,東部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等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力資源豐富,而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落后,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大學生畢業后流向不平衡表現為:大量的畢業生首先考慮的是到經濟相對發達的東中部地區就業,只有極少數畢業生選擇經濟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基層區工作。
2.入出不對稱,人才嚴重流失。
據有關調查顯示,服務期滿后,在基層就業學生的流向選擇中,只有10%的人才選擇繼續留在當地服務基層,回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好醫院的占了大多數。即使像我校簽約的免費醫學生、定單生,畢業后未能如期到定向的醫院就業或未履行完服務年限中途毀約的也占有一大部分。另外,基層和西部地區單位條件待遇差難以留住大學畢業生,人才輸出遠遠大于人才流人。據統計,每年西部省份的大學畢業生不足20%返回生源地;而在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就讀的西部畢業生,留在學校當地的占80%。
3.崗位有限,地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到基層就業仍未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流,去基層地區就業的醫學畢業生的崗位僅限教育、衛生和公務員。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平衡,有的不發達地區“有崗無人”,而有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卻是“有人無崗”。根據調查,有的基層地區就業的人數占區內就業總人數的43.78%,而有的邊遠艱苦地區的就業人數僅占26%。
三、影響和制約高校醫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主要因素
1.政策偏移力度不夠,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
近幾年,國家發展的重心雖然已經開始從東中部發達地區向西部和基層地區轉移,但是政府的偏移力度還遠遠不夠,政府對基層的投入嚴重不足,由此導致基層地區困難重重,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熱情受挫。如國家對免費醫學生的就業落實、薪酬待遇、職稱提職等,在招生宣傳及協議簽訂中都有相對的傾斜和優惠。雖然出臺了激勵政策,在基層及就業的單位能否真正、切實的得到落實及實施呢?這仍是許多有意向去基層單位就業畢業生的擔憂之處。
2.基層單位缺乏吸引人才的內在動力和渠道。
由于基層地區編制少、經濟困難、政策不暢、工作條件簡陋等問題,引進大學畢業生比較困難。在廣大的基層醫院,工作面向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和患者,科學文化知識不受尊重、人才受排斥,諸如此類的生活習俗、文化水平、價值觀念的差異,更使大學畢業生感到在基層衛生院開展工作很難。甚至有些地方,由于受地方官僚主義影響,領導不重視、下屬不支持,大學畢業生的想法和見解很難被采納,個人才華無法施展。
3.高等學校就業指導滯后,發揮作用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業工作仍停留在初級水平,諸如求職技巧的講授、招聘信息的發布和就業講座的開設等,未能針對醫學畢業生的專業特點、就業趨勢等方面,進行有效的一對一的專業輔導,遠遠不能滿足醫學生對就業的內涵和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另外,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體系及建設未得到建立和健全,未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團隊或教師隊伍,沒有專業的授課老師,沒有系統的教授模式及培養模式,使得高校的就業指導作用有限,到基層的就業指導更是嚴重不足。
4.高校畢業生思想落后,就業觀念陳舊。
與嚴峻就業形勢相對應的是,仍有許多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落后。“十年寒窗苦,一朝躍龍門”是許多大學生及家長的希望。出身城市的大學生擔心下基層后回城市難、晉升更難,使他們對到基層就業望而卻步;而農村籍的大學生也不愿到基層,希望能留在大城市,或成為國家公務員和干部,為家庭帶來榮耀和庇護。很多畢業生仍存在“找個終身制工作”、“到機關事業部門就業”、“到城市、待遇好的地方就業”等陳舊觀念,致使大學生到基層就業難以全面展開。
三、依托蘇區精神,推動醫學生基層就業對策研究
引導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已成為當前緩解就業壓力、落實國家就業政策、合理配置衛生資源、解決廣大基層地區醫療衛生事業長期薄弱的重要舉措。蘇區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學術界對蘇區精神的內涵雖有各種不同的表述形式,但它最本質、最具特色的內涵可概括為:“堅定信念、求真務實、執政為民、廉潔奉公、爭創第一、無私奉獻。”[1]在新時期,蘇區精神更賦予了新的意義,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根本特征的蘇區精神,進一步升華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崇高的愛國主義、堅定的政治信仰、無私的奉獻精神、革命的英雄主義等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支柱的觀念體系。結合贛南濃厚的蘇區文化資源、蘇區特有的精神,將蘇區精神的精髓與大學生就業指導理論相互融合、傳承,以此加強醫學生基層就業觀,開創學校醫學生基層就業工作的新局面。
1.依托蘇區精神, 加強學風建設,引導基層就業的樹立。
院校各級團組織、各學院以加強學風建設促德育教育為方針, 以紅色文化資源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為基地, 以醫德、醫學倫理學等為主要教育內容,積極開展以弘揚蘇區精神、振興蘇區發展、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樹立基層就業觀為一體的活動。一是定期邀請黨史界的專家為全校師生做專題學術報告, 舉辦贛醫精神論壇、贛醫人的故事講座、讓蘇區精神進課堂等相關的活動,使德育教育寓教于學, 既轉變了學風, 弘揚了紅色文化及精神,又有效加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大力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醫學人文素養培訓。通過組織學生深入社會,走出校園,走進鄉村、社區、貼近百姓,開展感恩教育、醫療保健知識宣講、送醫下鄉、 我為社區教育獻愛心、下鄉義診等社區援助活動,讓醫學生及時接觸社會 ;深入基層, 深入群眾, 深入實際, 開展實踐活動,了解國情, 立足國情, 為群眾服務的政治素養,進一步繼承和弘揚蘇區精神,堅定信念,樹立為基層百姓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積極投身到基層的醫療單位特別是醫療資源匱乏的地方,為百姓的健康著想,真正、切實地體現和傳承蘇區精神。
2.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強導向作用,保障基層就業的落實。
從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角度看,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主要基于直接收益水平。從2010年起,國家實行了定向鄉鎮免費醫學院的試點及招生工作,借此保證基層衛生院醫療人才,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基礎環節,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諸多優惠及傾斜的政策,一畢業就有穩定的金飯碗,著實吸引了眾多畢業生的眼球,但正如筆者之前陳述的,這些優惠及傾斜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實,是此項工作能否繼續推進的關鍵所在。所以,國家和政府應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加大政策的宣傳及導向作用:健全大學畢業生基層就業的服務體系,維護其合法權益;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各方面優惠;落實戶口遷移和完善人事代理服務等方面規定,提供學習深造、公務員錄用等優惠待遇和去留自由的保護政策;在生活保障金和創業風險基金、貸款擔?;蛸N息補貼上,為基層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開通綠色通道。
3.優化人才培育模式,發揮宣傳作用,擴大基層就業的影響。
首先,高校要強化宣傳引導,使畢業生樹立基層就業觀。高校應采用各種宣傳教育手段,如下基層醫學院實習、參觀、到蘇區文化資源地學習,開展蘇區精神就業指導講座等,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勢,端正就業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同時,通過經驗交流會和畢業生謝師會等形式,大力宣傳優秀典型、極力推廣成功就業經驗、引導學生自覺把實現自身價值同國家與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其次,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以市場為主導調整專業設置,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畢業生核心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加強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采用面向基層就業的定向和訂單式的培養模式,從基層地區招生大學生,畢業后返回生源地就業。另一方面,在專業設置和內容上要突出基層農村導向,著力培育適應基層的應用型人才。
4.創營造良好醫療環境,積極留住人才,維護基層就業的利益。
基層醫院和部門要創造工作上幫扶、資金上傾斜、思想上幫教的優良工作環境,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及早對優秀基層畢業生進行使用和培養;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不僅要在實際中重用基層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加以培養、增長才干,以維持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可持續性?;鶎痈骷壵斦袚鶎泳蜆I大學生的待遇,制定相應的工資保障制度,為基層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在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優化大學畢業生在基層就業的生活環境。
5.更新就業觀念,合理選擇崗位,做好基層就業的定位。
中央指出:要引導大學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把個人理想同國家與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在目前就業難的形勢下,一方面,大學生應更新觀念準確定位,以積極的心態面向基層就業,傳承服務基層的無私奉獻精神,把基層就業視為成才的起點,把握基層廣闊的潛在機會,實現理想。另一方面,大學生要了解自我,準確定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將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基層工作的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
總之,鼓勵和引導醫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國家、學校、基層單位通力協作,為基層就業畢業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創造優良的工作環境、提高有效的生活保障。醫學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勇于在基層醫院或單位建功立業、立志成才。更為關鍵的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長效機制,切實有效地拓展新渠道,吸引更多的畢業生志愿服務基層,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工程才能得以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余伯流.蘇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史上的一座豐碑——蘇區精神研究的再思考[A].蘇區精神永放光芒;第二次全國蘇區精神研討會論文集(上)[C].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44-53N.
課題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課題“依托蘇區精神推動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實證研究——以贛南醫學院為例”(編號:LX2012Y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