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青
摘 要: 人的身體可以通過各種動作和姿態,表達對周圍人或事物的認識和情感。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信息傳遞的主導者,其身體語言有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恰如其分地運用身體語言,會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 課堂教學 身體語言 特點 要求
課堂教學是各學科教學的主要形式。課堂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互傳信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重要角色——教師是承擔信息傳播的主導者。教師的課堂評議是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學生接受信息的效果如何,就是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這在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授課行為本身,即教師要言傳身教,這個“身”一方面指教師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另一方面,如果把這個“身”引申到課堂上,則可以理解為教師的身體語言,即教師的表情、動作、眼神、身段姿態,包括教師在授課活動過程中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因此,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大影響。
身體語言專家認為:“人的身體可以通過各種動作和姿態,表達自己對周圍人或事物的思想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做出一些表情、動作、姿態,運用這些身體語言,學會合理而恰到好處地借助身體語言傳授知識,交流情感,正所謂要做到舉手投足要蘊含神韻美,眉目之間要鎖著對學生的情和愛。我認為,教師的身體語言是有自身特點和要求的。
一、神態和表情語言不容忽視
人的神態和表情是溝通人的思想感情的非言語交流工具,是一個人風度的具體表現方式。
就體態表情而言,老師站在講臺上,肩要平、胸要開闊,要精神飽滿,落落大方,自然得體;在面部表情上,老師的表情要以自然端莊的微笑為主。質樸淳厚、泰然自若、坦然開朗,這才是最出色的臉部畫面。以這樣的表情授課和對待學生,能使學生情緒坦然、心情舒暢、注意力集中,覺得老師和藹可親,學習熱情高漲。切忌面肌繃緊,臉似冰霜,或是過于拘謹,或是懷有不快,學生不敢接近;在聲調表情上,語氣應柔和自然,誠懇友善,語調有高有低,抑揚頓挫。切忌陰陽怪氣,冷嘲熱諷。
教師的表情要“形于色”,有時也要“不形于色”。比如,對思維敏捷的學生,老師在表情上表示出喜歡或贊賞,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如果該生驕傲自大,就不可輕易表現出高興與驚喜,防止學生滿足現狀,不求上進。老師對于自己生活中的不愉快與哀愁,一般來說應埋藏于心底,不可輕易在學生面前流露出來。諸如夫妻矛盾、鄰里糾紛、職稱評定不太順利,等等。瑣事雖然煩心,但是不能帶到課堂上,表現表情上。托爾斯泰曾說:有三種說笑話的人,第一種人自說自笑,聽的人卻保持沉默;第二種人同聽眾一起發笑;第三種人最高明,他們能使聽眾笑出眼淚,而自己卻不動聲色。教師要做第三種人,學會像控制自己的言行一樣控制自己的表情。
總之,只有樸實大方、溫文爾雅、親切自然的神態和表情,才是為人師表者的風范,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眼睛是透視心靈的窗口,眼神語言是身體語言的精髓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教師的眼睛更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情感、傳遞信息、表達教師自身意向的工具。因此,教師絕不要吝嗇運用眼神。所謂的“眉目傳情”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最恰當不過。請不要狹隘地理解“情”字,這個“情”既包含老師對學生的真誠的關心、善意的提醒,又包含對學生的嚴肅批評、熱切鼓勵等。
教師一進課堂,就要用目光掃視教室,不放過任何角落,讓學生有被尊重和重視的感受;在講課過程中,老師要不時用眼神環視班上每一位同學,讓他們感到是老師在提醒他們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眼神中得到信息反饋,讀懂每個學生的聽課效果——聽懂了沒有?有疑問的表情上自然流露出來,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或者需要重復一遍,或需要重新舉一個例子,加深對這一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在環視課堂時發現有態度不端正者,諸如交頭接耳、搞小動作、心不在焉等,此時應該用嚴肅的目光,讓其立刻自覺停止這一行為。切記目光中不能摻雜鄙夷,而是嚴中有愛;請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在鼓勵自己大膽發言,即使回答錯了,也應該聽其把話說完再表示同意或反對,不要單憑初時的幾句話甚至是幾個字就在表情上過早表態,否則,很可能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柔和的眼神能使學生感到親切;教師信任的眼神能使學生感到鼓舞;教師不滿的眼神能使違紀的學生感到內疚。教師的職業是一門藝術,教師是一個準演員,這個演員的每一個哪怕是最細微的動作都很重要,都值得仔細玩味。學會適當運用眼神語言可以體現出神韻美。“此時無聲勝有聲”,一束目光有時抵得過萬語千言。
三、恰當運用手勢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手勢能在授課時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成為視覺美點的中心。手勢語言應展現力度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當大一部分信息是通過手勢傳遞的。老師的手勢語言應做到簡明。如在講到重點或關鍵處,可以通過做一個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手勢強調,達到與教學內容相一致,或是用手勢有意識地做出一些動作讓學生加深印象,增強教學的活躍性。托爾斯泰說:“無論我們把手多揮舞幾下,還是少揮舞幾下,并不會因此而喪失任何東西。”手勢的運用要以便于師生心靈溝通為度,不能讓它“放肆地動作”。試想一個人如果每說一句話就要揮舞一下手,在旁人看來實在令人可笑并討厭,就好像你面對的不是一群學生而是一架紡車。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并非偶然地說:“不要老是把你的手在空中這么搖揮,一切動作都要溫文。”“你應該把動作和言語、言語和動作互相配合起來;特別要注意這一點,你不能越過自然的常道。”盡量避免用手指揉眼睛、擤鼻子、敲桌子等不良習慣,防止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四、講究軀體動作語言
從美學角度看,教師的身段語言應具有外表美與性格美相結合的特點。如果說服飾、衣著是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的話,那么,行為舉止將給人進一步印象。這一印象可能會加深第一印象,也可能會推翻第一印象。因此,教師的行為舉止從內涵到形式都很重要。教師恰如其分地運用身段語言對增強教學效果無疑是會起到推動作用。如教師走下講臺對學生進行輔導時,試想,此時教師應以什么樣的姿態出現呢?若是板著面孔,僵直身子,站立一旁,則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甚至理解為老師對自己不滿;教師如若側轉身子,學生就會認為老師是在厭惡或蔑視自己;教師如若背朝學生,在學生看來則更意味著不屑理睬。正確的做法是教師應該走近學生,對后進生更是如此,微微彎下身體,必要時結合手勢,春雨潤物般地細心講解,這樣做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使優秀的學生繼續進步,后進生很快趕上。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課堂上不能走動過于頻繁,這樣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反而影響教學效果。
五、把握身體語言的分寸感
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身體語言的同時還應把握一個“度”,也就是分寸感。身體語言的運用一定要恰當,比如,在輔導學生時,應微微彎下身體,但是,如果此時不把握分寸,身體彎得過了,似乎是出于好心的、不拘禮節的姿態,實則往往掩蓋缺乏教養、對人不尊重的態度,要知道不拘形跡的親昵態度是同分寸感格格不入的。前面提到的不要過多頻繁運用手勢語言其實講的也是分寸感問題。分寸感是文明舉止、手勢、姿態眼神和情感克制的和諧統一和優化組合,它應當成為每個人出于內心的要求,而不是為嘩眾取寵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將身體語言的各部分巧妙組合,互相渲染,把握好分寸,運用得恰如其分,才能達到理想的藝術境界,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鈞韜.美與生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美]喬治·桑塔耶納.美感.繆靈珠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易洪斌.美學漫談.中國青年出版社.
[4]齊冰.現代公關禮儀.中國商業出版社.
[5][蘇]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張定璋譯.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