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音樂家的氣質與音樂創作的風格;音樂家的氣質與音樂創造活動;音樂家群體性格特征等得出音樂家性格與音樂創造的關系。
關鍵詞: 音樂家 個性心理 音樂創造
個性是個性傾向(動機、興趣、理想)和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性格)的整體,表現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個性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社會性的特征。
1.氣質與音樂創造的風格
演奏者氣質不同,演奏的格調與選擇的曲目亦有所不同。膽汁質的人適于演奏氣勢磅礴、輝煌宏偉、情感強烈、戲劇性強的音樂。多血質的人適合演奏流暢優美、豐富多彩、靈活多變的音樂。黏液質的人適合演奏內在深沉、層次清晰、邏輯性、哲理性強的作品。抑郁質的人善于演奏情感內在深刻,含蓄細膩的樂曲。作曲家、演奏家的氣質與他的創作風格有一定的相關度。因此,在創作時一方面可以發揮所長,揚長避短,使自己的風格更突出,創作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如傅聰就喜歡肖邦,他認為:“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運,我的天生的氣質,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正是因為氣質上的接近,傅聰演奏的肖邦非常出色,他把肖邦作品的內涵揭示得很充分、深刻,表演得惟妙惟肖,使許多中外演奏家為其折服。另一方面可以從不同氣質的作品中吸取新的東西,與自己的氣質進行互補,使自己的創造風格呈現多樣化。
2.氣質與音樂創造活動
波蘭心理學家斯特里勞在其氣質調查表中把興奮強度高的劃為反應水平低的外傾型,而興奮強度低的劃定為高反應的內傾型。前者包括膽汁質與多血質,后者包括黏液質與抑郁質。首先,他認為興奮強度高的個體,能適當地調節個體成就與抱負水平的關系使之相符,而反應高的個體往往抱負水平與成就水平不一致,這樣,在音樂創作活動中,前者會為自己的成就達到自己的抱負而充滿自信、樂觀的情緒。后者則總會感到不滿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渴望進一步追求。
在順境與逆境中外向的與內傾的表演家也會呈現不同狀況。P·柯崗說過:有些演奏演唱家要想真正充分發揮,需要聽眾一開始就是善良的、友好的態度,沒有這些他們就無精打采,表演放不開。另一些表演家在聽眾不友好、甚至懷有敵意時卻反而更激發他的斗志,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特別神采煥發,投入戰斗和取得勝利。前一種是內傾型如肖邦,后一種是外向型如李斯特。
興奮強度高的個體喜歡豐富強烈的刺激、冒險的行為,而興奮強度低的個體則喜歡低刺激的活動與環境,因而在音樂活動中,前者喜歡創新,喜歡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喜歡獨樹一幟,標新立異。而興奮強度低的個體則喜歡穩扎穩打,沿著傳統前進,較少創新。在演奏者方面則反應低、興奮高的個體喜歡內涵豐富、變化多的曲目,喜歡時常更換曲目,而反應高的個體則喜歡對原有曲目反復體驗、挖掘新意,感受細膩、深入。在比賽或登臺表演中,高反應內傾型個體的水平發揮往往較平常低,而低反應的外向型往往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因此,屬于同一類型的音樂表演者就要克服自己氣質的弱點,力圖發揮最佳水平。
3.音樂家群體性格特征
音樂家作為一個群體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這是西方音樂社會心理學非常關注的論題。筆者接觸的資料,不同程度地涉及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1)內傾。研究者認為年輕的音樂家從早期訓練開始,就要花大量時間在琴房里練習,音樂創作更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內心聽覺表象的創造,音響運動、音樂觀念的內向化。因此,音樂的訓練方式與創造方式中的自控、自足的操作,使音樂家比其他專業更關注主體的內心世界。
(2)獨立。在社會心理學的一般研究中,獨立是與外向相聯系的。但有關音樂家的心理研究表明,獨立卻與內向相關。成年的音樂家表現出一種大膽的內傾。這一方面是音樂創造主體需要創新與超越的體驗,需要容納思想、感情、觀念的沖突,另一方面是音樂容體的特征、實踐活動與獨立領域相聯系。研究者強調音樂家的這種獨立性更多體現在成熟的音樂家身上,而成長中的音樂學生依賴教師的指導和對名家的模仿,是較為普遍的現象。
(3)敏感。這是不同年齡階段音樂家的共同特性。這不僅體現在對音樂音響的敏銳感受力、表現力,還表現于對感情的豐富體驗,情緒的敏感性,以及動覺的精確性。
(4)焦慮。這是由音樂創造的性質決定的。創作上尋覓的焦慮、表演上臨場發揮的焦慮等,音樂家比常人在這些方面承受更多心理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特點雖然是音樂家群體的共同特點,但在不同的音樂專業群體中,還是有差異的。如弦樂演奏家就比銅管樂的演奏家內向,作曲家最典型地體現音樂家的幾點特征,而這些特征在學校音樂教師身上最不明顯。
4.性格與音樂創造
音樂家丹凱爾特根據作曲家旋律創作風格的不同,把他們分成三種類型:
在第一種類型的旋律中,內心能動性的世界被作為直接流露的場所,被作為不可遏止的有機生命的胚胎顯示出來,它具有強烈的、有生氣的、可愛結合的特點。旋律型是圓形,呈浮動狀態。這一類型的作曲家有亨德爾、莫扎特和舒伯特。
在第二種類型中,創作帶有強烈的自我情感的烙印,感性世界的生動性被淹沒在個性的顯露中。這是以個體主觀感情為中心燃燒起來的創造,其旋律形態似細胞凝授,由內向外釋放不可遏制的能量,這一類的作曲家有貝多芬、舒曼、沃爾夫等。
第三種類型是把內心的動力性世界作為廣泛的具有深刻意義的經過場所來理解、顯示出感性世界彼岸的價值。它具有較高地創造性,不是直接的抒發而是具有比喻性的、超越性的。它的旋律形態具有雕刻式的立體感。這類作曲家有巴赫、門德爾松、馬勒。作曲家性格上的特征,常常會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如海頓的幽默與樂觀使他創造了令人忍俊不禁的《驚愣交響樂》。只有海頓才會在創作《驚愣交響樂》時有興致,在一個低音片段中加上一段極度強烈的鼓聲。
音樂家的性格不僅與創造風格特點有關,還會影響到他所取得的成就,比如巴拉基列夫不善于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神經過敏,又在碰到困難時不夠堅強,這使他創作數量不多,沒有獲得應有的發展。柴可夫斯基說到格林卡時也認為他有驚人的才能,但不能堅持不懈地從事音樂創作,而是用一種票友式的貴族態度進行創作,柴可夫斯基說:“他僅僅是顯示了他能做什么,而沒有做到他能做的十二分之一。”而貝多芬堅毅不屈的性格成為他才能的支柱,他以巨人般的力量戰勝疾病與惡劣的環境,他的性格使他的天才得以充分展現,并轉化為無數美妙的令人激動不已的音樂。
參考文獻:
[1]申秀英.論中國音樂文化地理學的建設[J].湖南社會科學,2005(03).
[4]蔡際洲.音樂研究的角度[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