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靖
摘 要: 語言表達是一項集合了語言要素積累和語言思維應用的實踐活動,語文閱讀則是鍛煉這一能力的重要陣地。本文旨在研究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路徑,以期獲得實效。
關鍵詞: 語言表達能力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閱讀是一項可以拓寬知識面、增強語文語感并提高精神素養的教學活動。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造熱情會得到激發,個人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語文學科必須重視閱讀教學,納入整體的教學流程中,并將之作為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突破口。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筆者致力探究的主要問題。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閱讀訓練可以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感領悟能力,達到思維過程與理解過程的雙向合一。語文閱讀貫穿初中語文的精華,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詞匯、語言行為習慣等文字基礎知識的綜合認知,最終實現語言知識積淀和實際應用能力的真正進步。可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進行語文閱讀時,往往習慣于以前的教學方式,閱讀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學生基本沒有什么興趣,只是簡單的閱讀,枯燥無味地重復。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導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無法切實提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教學時要認真研究新課標,尋找合理的、針對性強的教學方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理念,貫徹正確的教學實踐活動,以便實現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一重要教學目標。具體來說,以下幾種提升路徑具有踐行價值與意義。
一、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安排科學的閱讀內容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既需要大量語言素材的積淀,又需要個人語言思維能力的輔助。特別在初中語文教學進程中,培養語言思維能力占據更重要的地位。閱讀是個性化活動,只有真正走進文章的內容里,納入個人認知范疇之內,才能讓閱讀真正成為用語言表達思維的一把“鑰匙”。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要科學安排閱讀內容,做好語言表達的日積月累的工作,并且蘊含語言表達習慣、表達類型、表達意義等多種要素。實用性和趣味性應成為安排閱讀內容的兩大原則,趣味性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知識接收心理,實用性則是為語言實踐活動而服務。為了兼顧學生不同的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應保證內容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在選材料的時候可以找些散文、小說、詩歌等材料。與此同時,閱讀內容要不斷更新,跟上時代的步伐,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時代氣息。閱讀內容可以包含人文動向、社會熱點、名人名言等。總而言之,這些閱讀內容既可以成為學生語言表達的素材,又可以訓練他們的思維語言素質,由此顯現出閱讀對語言實踐活動的支柱作用。
二、設置多樣化的閱讀形式,由“積累”向“應用”轉變
無論是積累語言素材還是鍛煉語言表達思維,都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到了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經驗和語言表達素質,此時閱讀教學已經進入到提升階段。大部分學生可能已經掌握基礎的語言素材,但是在組合、應用這些語言要素時,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構筑多樣化的閱讀形式,在“積累”和“應用”之間架起一座順暢的“橋梁”。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語文閱讀教學基本只采用單一、線性的閱讀學習形式,學生通常扮演被動的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若要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破除以往的一元化教學形式,轉而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達成良好的閱讀成果。如面對一篇閱讀范文,教師可以設置“快讀”、“泛讀”、“精讀”等閱讀形式,然后讓學生閱讀后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內容。泛讀只需復述出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等主體內容,精讀則涉及文章的某些關鍵性細節,以及個人的一些見解。又如教師可以“小組合作學習法”,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加“讀后感交流”、主題辯論會等活動,從中鍛煉學生的個體表達能力與集體協作意識。總之,多元化的閱讀學習形式可以消除“積累”與“應用”這兩個流程之間的隔膜,幫助學生建立快速、準確、豐富的語言表達風格。
三、進行表達空間與情境閱讀,構建和諧互動的關系
語言文化知識是一個龐大的、精巧的體系,如果將語言文本轉化為易于感知的文化情境,則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嘗試情境教學法,開拓立體的、形象的閱讀情景空間。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這一教學輔助力量,利用圖片、聲音、影像等多元形式立體呈現閱讀內容。如閱讀一篇范文時,教師可以事先播放一段相關背景影像資料,或者將文中涉及的典故、情境轉化為視頻、圖片等直觀感受的載體。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改編閱讀內容,將之轉化為“情境對話”或者戲劇,在肢體表演、口頭表達過程中理解閱讀內容、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值得嘗試的路徑很多。唯有老師在實踐中探究出科學化、多樣化的教學路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才能在閱讀進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