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琴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語文教學在一次又一次的課程改革中取得巨大的進步,小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速度都有很大的提升,老師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出現很多的問題。作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小學語文閱讀效率和課程體悟的“重量輕質”;二是小學語文教學老師的“重快輕悟”,并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重量輕質 重快輕悟
儒家經典著作《禮記·學記》中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不斷地反省,不斷地學習,發現了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分析了兩個問題。
1978年3月,偉大的教育家呂叔湘先生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中說道:“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是不是應該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呂老先生這里指出的“少、慢、差、費”,具體包括四個方面:“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
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我深感這個問題很突出,將此總結為:重量輕質、重快輕悟。
1.重量輕質
“重量輕質”表現為三個方面:(1)內容講解多,全局體悟少;(2)知識填充多,引導學生少;(3)書山題海多,知識積累少。
(1)內容講解多。現在許多老師都擅長內容講解,學生所收獲的就是片段化的內容,一句、一字可能知道了,但整體是什么就很糊涂,這樣就把“七寶樓臺”拆掉了。在文章的學習中我們的確應該注意一句、一字的掌握,但不必過多講解,因為這樣反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知識填充式教學。知識填充式教學是我們一直都反對的,但是一直都在實際操作中進行。有時我們提出的問題并不具有啟發性,更多的是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問題相當簡單,從文章中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答案,這樣的問題和灌輸式的教學沒有多大的區別,只是換湯不換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應該問一些發散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感悟。例如《夜宿山寺》中“危樓高百尺”可以引發孩子思考,百尺危樓為什么不拆除啊?當孩子有千奇百怪的答案時,老師不應吝嗇表揚。久而久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3)書山題海多、知識積累少的問題。書山題海多是顯而易見的,老師總是期望通過做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熱衷給學生講述考試的方法技巧。現在應試的目的還是很強,家長的起跑線意識濃厚,但結果卻沒有多少知識的積累。
2.重快輕悟
“重快輕悟”是由來已久的問題,我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分析:一是教師,二是學生。
(1)跟風太快,“消化”太慢。這當然是說老師的,尤其是現在一次又一次的課程改革,整個教育領域存在嚴重的跟風問題,僅僅考察最近二十幾年來教育進程中所提出的口號式標語,如快樂教育、情感教育、苦難教育、信心教育及素質教育等不一而足。這些口號有問題嗎?當然沒有,但是我們是怎么做的呢?一個口號出來,大家一窩蜂地跟上,今天要快樂教育,在課堂上就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輕松愉快,明天要苦難教育,就一窩蜂地把學生拉出去,搞什么生存夏令營,后天又搖身一變,要素質教育,那就減負,盡可能地少留作業,讓他們有更多的自由活動的時間。這樣既折騰老師又折騰學生。然而,環顧神州大地,又有幾所學校是踏踏實實把一種教育搞得風生水起,數年堅持不懈而終于功德圓滿的呢?有,極少數。顧炎武曾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良心事業,需要時間的澆灌,用心地呵護。一天一變,或者數天一變,結果是使老師無所適從。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對中小學語文教育中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問題,明確地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概念的確立,看起來好像是結束了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長期紛爭,實際上,稍稍研究一下就會明白,這個概念的界定更多的是中庸的觀點,因為長期以來,語文學科的性質到底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難怪變來變去,今天上來一個領導贊同工具性,于是就改口號,明天換個領導喜歡藝術,認為語文肯定是人文性第一。這樣沒有原則地改來改去,語文教學就走了很多彎路。
對于語文學科的性質應該是工具性的還是人文性的,或者是二者統一的,我不做評價,我只強調一個問題:對于一個語文教師而言,他心里應該有一個明確的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對于語文教學的手段與方法應該多消化,結合學校、學生的具體實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不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結果自己迷了路,還把學生引入歧途。
(2)學習成績提高快,實踐能力提高慢。中國小學生的做題能力絕對令其他國家的小朋友汗顏,尤其是選擇題,有了各種各樣的投機取巧的方法,有老師教的,也有在實踐中自己總結出來的。有的每一次的語文成績都很高,可是他們是不是真正地深入地理解把握這些問題呢?翻開他們的試卷發現,有的閱讀題居然是書中老師講過的答案,老師要求背出來,至于是什么意思,他們從不關心。在課堂上想讓學生對一個問題談點看法,表述內容時斷時續,沒有邏輯。長期這樣有什么實踐能力?而語文能力中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占第一位的。除此之外,還有作文的問題,有的老師告訴學生,作文要有感情,于是在作文中動不動就“淚流滿面”、“號啕大哭”、“淚如雨下”,甚至“鬼哭狼嚎”、“泣不成聲”。看到這些我總是在課堂上強調:你經常看到你爸爸媽媽哭嗎?你看到你的同學因為一件小事就淚流滿面?作文更重要的是真實。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禮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呂叔湘.語文札記[M].三聯書店,2008.
[4]葉圣陶.怎樣寫作[M].中華書局,2007.
[5]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