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
好的課堂評價語,就像久旱之后的甘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激勵學生奮進。如果說一堂成功的課是一曲動人的交響樂的話,那么課堂評價則無疑是這首樂曲中的一個個震撼心靈的音符。教師的評價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溝通師生情感、智慧、興趣、態度的橋梁,對課堂的有效性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充滿魅力的評價語言能讓課堂充滿生機,散發人文氣息,可以使一節語文課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聽到的是:“對的”,“很正確”,“你真棒”,“說得很好”,“回答正確”等評價語,這些評價語言不僅內容上過于單一、籠統,缺乏針對性與激勵性,而且沒有詳細地告訴學生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無法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打開思路。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有效地運用評價語言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門藝術。
一、評價語要有針對性,切忌空洞浮泛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教師不可能對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都進行逐一評價,這就要求教師善于觀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運用針對性的評價語言,達到“因材施言”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評論語不能簡單地說聲“好”就了事,也不能簡單地以“對”或“錯”判斷。而是要基于學生回答情況,有針對性地評說。
另外,針對性還表現在對學生個體情況的熟悉了解。新課標指出:“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獨特性也就意味著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評價中,不能用同一個模本評價所有學生,而應在學生原有基礎上、針對其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例如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課,我請了一位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朗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平時她只能讀對幾個,但這次都讀正確了,于是我立即抓住這樣的契機,表揚道:“和以前相比,今天你有了很大進步,看,這些詞語難度這么大,你都讀對了!”我沒有用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要求評價她,而是以她之前的學習基礎為基點。這樣學生為得到老師的表揚而更努力,不斷取得小的進步,這些小進步積累起來,成績的提高也就理所當然了。
二、評價語要有靈活性,切忌死板呆滯
教師的評價語應順應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同而加以變化。老師在課堂上的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個誠摯的目光,都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顯得活躍、和諧。例如:當學生有獨特見解時,老師在口頭表揚的同時豎起一個大拇指,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贊賞;當學生搞小動作時,老師適時給他一個提醒的眼神或皺眉微微搖頭,就可以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比大聲斥責更有效;當學生回答不出或答錯問題時,教師給予寬容的一笑,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從容地思考回答;當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完課文時,老師報以熱情的掌聲,能讓學生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當學生回答問題非常有趣,引起同學的笑聲時,老師也和大家一起笑,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倍感親切。從老師親切多樣的體態語言中,學生可感受到關愛,感受到贊賞,更感受到無聲的鼓勵,這一切將激勵學生不斷探索知識的奧秘。
如:曾聽一位老師講授《臺灣的蝴蝶谷》,多媒體課件中翩翩飛舞的美麗蝴蝶讓整個課堂為之一亮。孩子們置身于蝴蝶的世界,聽著教師極富感情的描述:“人們把蝴蝶比作會飛的花朵,蟲國的佳麗,有生命的燦爛圖畫。同學們,在你們的眼中,那五顏六色、上下飛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學生個個浮想聯翩,靈感大發。有的說像空中飄飛的樹葉,有的說像彩色的紙片,有的說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說像五彩繽紛的風箏,有的說像五顏六色的星星,還有的說像彩色的雨滴,等等。這種課堂靈感的激發,正是由于教師巧妙地啟發了學生思維,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得語文課堂變得如詩如畫。
三、評語要有導向性,切忌模棱兩可
教師的評價語言能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評價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導向性,有價值的導向性,有問題的導向性,也有思維的導向性,當然還有情感、語言方面的導向性,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學生指點迷津,幫助啟迪思維,開闊眼界,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教師的評語應顯示一種傾向,營造一種氛圍,即“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創新思維、大膽探索、勇于嘗試”,從而巧妙地點撥、引導,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如:在《誠實與信任》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我”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學生一讀完第三自然段立即就知道了:寫字條。那么從“寫字條”這個表面行動中還可以讀出什么呢?我以“讀到這里,作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啟發學生談感受。有的說:“我覺得作者是一個很誠實的人,因為當時沒有其他人看見,他卻主動留下姓名、電話,說明他勇于承擔責任,不逃避自己的責任。”有的說:“我覺得作者是一個做事細心的人,他寫完字條不是隨便亂放,而是放在雨刷下夾住,這樣字條就不容易被風吹走,而車主人一下子就可以看見它。”有的說:“我覺得作者很信任那位車主。”此言一出,全體嘩然。大概他們都沒有想到這個結論。于是我請那位同學詳細說明理由,他說:“因為‘我相信小紅車的主人一定會跟我聯系,所以才留下字條給他。”“除了相信車主會跟‘我聯系以外,‘我還相信什么?”在我的啟發下,這位同學又想到了:“‘我還相信車主不會乘機敲詐‘我,‘我還相信車主也是一個誠實的人,所以才敢把自己的姓名、電話留下。”“是呀,相互的信任總是建立在人人誠實的基礎上,因為誠實的人永遠值得我們信任。”至此,文章的主旨已是不言而喻。由此可見,通過對這些同學的想法的評價,引導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深入思考這一問題,并給予方向的引導。
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教師的教學語言雖屬日常口語,但又不同于‘大白話,應該是加了工的口頭語言,與隨想隨說的日常交談有區別。教學用語既要有人民群眾經過錘煉的活潑的口語,又要有優美嚴密的書面語言,教課是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
參考文獻:
[1]王亮.淺談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有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