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師簡介]
張麗君,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長期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現為北京潞河中學潞園文學社專職指導教師。愛好中國古典文學,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2007年,其長篇小說《山水相依》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2012年5月,在第一屆“文心雕龍杯”全國教師文學獎評審中,其散文《巴山蜀水蘊詩情》獲一等獎。擔任文學社專職指導教師以來,致力于發現并培植文學新苗,使熱愛文學創作的孩子得到及時的指導和鼓勵,也使他們找到了施展才華的空間,挖掘當代90后詩人麥麥提敏·阿卜力孜、張璐婷、王博涵等文學新苗。
[創作感言]
又是槐花盛開的時節,又一批學生將要離開潞園,升學深造。不舍之際,又讓我頗感欣慰——孩子們將帶著對文學的不懈追求,走向新的生活;他們的每一行文字,都和他們可愛的形象一起,深深地刻進我的記憶。更令我快樂和感動的,仍然是孩子們的成長。一個普通的教師,夫復何求?
[我話我師]
張老師,論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論心境,春城無處不飛花。她總是面對著電腦前厚厚的一沓稿件,逐字批改著潞園的未來。她的快樂和滿足,不在她自己的創作成就,而在發現眼前文字散發出來的馨香。
——學生 王博涵
在我的成長之路上,張老師教授給我的,便是責任與承擔。是張老師讓我從一個僅僅有些文字功底,喜歡賣弄技巧的文學愛好者,變成現在這個會獨立思考的人。她對我的影響,不能用語言來形容。
——學生 費圣軒
“……我們喜歡//喜歡筆尖在白紙上劃過//喜歡看著那張白紙//燃燒我們青春的烽火
文學不會衰老//正如我們的青春朝氣蓬勃//文學社是我們的家//文學社是我們的理想國!”
這是文學社社員劉典寫的《文學社頌》。2012年9月剛剛開學,已升入高三的劉典交給我這首暑期創作的小詩,還興沖沖地問我什么時候文學社開始活動。看得出,7月參加第十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榮獲一等獎的興奮與自豪還洋溢在臉上。我笑著對他說:“文學社活動不要求高三學生參加。可惜暑假大運河采風活動你沒去,本來校長點名要你寫一篇《運河賦》呢。那應該是你在文學社的最后一次活動,很遺憾吧?”他卻堅決地回答我:“那我也寫一篇!”
暑假期間,我們文學社師生從杭州起,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觀風景,察民俗,訪古跡,思變遷,收獲許多書本上和校園里得不到的東西,孩子們的觀感和作品不斷從筆端流出。劉典錯過了這次機會,大運河那鮮活的長流以及隨即鮮活起來的與之有關的一切,他都沒能親眼觀瞧,親身體驗,他會有創作的沖動與激情嗎?而且,《運河賦》,該如何洋洋灑灑,融歷史的厚重與文采的飛揚于一體啊,我只是開玩笑地說說,況且他已經開始高三的緊張學習,沒想到小家伙兒居然回答得那樣認真而堅決。更令我沒想到的是,10月20號學校145年校慶之前,他把一篇《運河賦》交給了我。全文將歷史沿革,航運勝景,隋煬奢靡之殤及古今治亂之理涵蓋其內,文筆雖顯稚拙,卻凝練質樸,章法嚴謹;尤其是文中所表現出來的視野、高度及心胸均高于一般同齡人。當我囑咐他別因為寫作耽誤了功課時,他卻自信地說:“寫作促進了我的學習,成績提高,連我媽都支持我!”
從劉典我想到了其他孩子,想到基于熱愛而產生的熱情、執著和堅韌,還有創造力的爆發和收獲的喜悅。我覺得,孩子對文學的熱愛就如同一顆小小的火苗,要保護火苗的熱度并讓它持續燃燒,定會綻放奪目的光彩。那么,發現并欣賞孩子的才華,愛護并保持他的熱情,鼓勵他的每一點進步,就能挖掘他的潛能,從而產生創造的力量。
我很高興,作為潞園文學社指導教師,在潞園這塊充滿詩意的沃土上,和學校其他老師一起,保護并培植了孩子們對文學的熱愛,給他們搭建一方展示才華的舞臺,讓他們在文學之路上越走越遠。
潞園詩人麥麥提敏,已經是一名江蘇大學的學生。他已經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得到眾多詩刊雜志編輯和詩人的欣賞和提攜。今年三月,《詩刊》又發表了他的幾首新詩,其新作一百多首詩將結集成冊。這個在維語環境中長大,到潞園生活僅四年的維吾爾族農家孩子因為對詩歌的熱愛,因為他的勤奮和執著,也因為潞河教育的滋養,終于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詩人。這些消息讓我深感欣慰。
高二學生費圣軒酷愛寫作,在其長篇小說《命運之輪》中有這樣一段話:“初中起曾經嘗試創作長篇小說,累計80余萬字,但都無疾而終。高中來到潞河中學,徜徉在潞園的協和湖畔,靈光忽現,從此一發不可收。曾在《潞園》發表短篇《成長》《櫻花祭》《錯過,依然美麗》,深得老師贊賞,遂得《命運之輪》一書。”這部長篇小說已出版熱銷。2013年4月,他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月影傳說》。憑借其創作成果,被中國傳媒大學的兩個專業在自主招生考試錄取。
如今,我深感責任重大——保護愛的火種,使之發揚光大——讓孩子們對文學的熱愛,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對文學之美的創造得到健康的引導和發展。每一天,我欣喜孩子們在社刊編輯中的新穎創意,在戲劇編演過程中的發揮創造,在平時練筆習作中展露的創作才華,感受著孩子們一步步的成長,是我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