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高考必考的地理學科在高中階段是很重要的學科,而在中考中則沒有被納入中考中,導致學生不喜歡學習這一學科,如何處理好這個矛盾,闡述了有關內容。
關鍵詞:初中教育;地理教學;探討方法
一、現實困難及存在的問題
中考不考,學生家長不重視,因此地理受“小科”歧視的現象普遍存在。每到測試批卷時,看到許多胡亂答題瞎蒙的試卷甚至白卷,作為地理老師我感覺十分悲哀與無奈。那么就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嗎?苦苦思索中,通過課后與學生的溝通與了解,探尋他們的想法,同時與其他有經驗老教師的探討,最后達成一致共識,課后不留作業,不占用其他業余時間,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在課內解決。為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成績,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讓他們在課堂游戲中理解記憶本課堂內應該記憶理解的知識點,在游戲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
二、具體實施方案
1.讓整個課堂變成學生“華山論劍”的賽場
學生分為4組,老師制定規則并作裁判。具體做法如下:將每節課分四部分,首先由老師講解本節內容脈絡,強調本節課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約15分鐘)這就要求老師必須熟悉教材及新課標要求,認真備課,精心準備,方能游刃有余。其次,學生根據老師前面的內容講解,獨自閱讀教材(邊讀邊記憶基礎知識)后每人出五道題(大約20分鐘)。第三,學生之間開始交換試卷,并快速答題(約5分鐘)。最后,還回試卷并由出題人批閱打分(約5分鐘)。試卷可以隨機交換,也可以指定答題人(此時便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題目不出本節課的范圍,自己盡可能多背知識點的同時,要盡可能為難對方,同時對方有權棄權返回出題人答題,避免題目過于偏頗,純粹為難人。
總之,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經過小組競爭,和個人之間的強強對抗,學生不僅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還積極參與,爭先恐后在游戲中將知識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可謂寓教于樂,效果頗好。
2.提出有效問題,創設一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善于調動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教師與學生成為互動的統一體,這是教學活動的最高境界。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行為愛好,研究教材,研究課程資源,找準時機,通過提出有效問題,創設一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樂學”“樂動”、樂于探究,從而達到和諧的師生互動和教學共振。
當然,在地理教學的道路上,有荊棘,有快樂;而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可謂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因此,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地理學科,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相長法的改革,達到教學優化,實現素質教育是首要的。同時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根據實際情況,注意培養和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力,培養其勇于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其成為真正德才兼備之人。
參考文獻:
代振中.初中地理教學方法初探.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Z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