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芳
摘 要:數學教學離不開提問,它是師生間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數學交流的一種方式。同時提問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質疑能力,回憶舊知識,傳授新知識,檢查學習情況等作用。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探究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對課堂提問探究如下:
一、課堂提問調查結果
1.課堂提問已成為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主要手段,我們的統計也表明,一堂課,師生的問答時間約占了整節課時間的52%。
2.課堂提問中記憶性問題居多,統計數據顯示,教師提問的71%是記憶性問題。
3.課堂提問,問句缺乏藝術性,學生的回答中創造評價性成分很少。教師的課堂提問中,常用“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用語,學生的齊答比例很高。教師只追求完成教學進度,滿足于表面上課堂氣氛的熱烈。
4.課堂提問問句的設計缺乏科學性。講解數學問題時,許多教師積極啟發引導學生的辦法不多:剛提出問題就叫學生回答(占78%);沒有把思考方法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地傳授給學生。因此,或者仰仗個別優等生,或者無奈之下,只好由教師自問自答(占這類提問的32%)。
5.課堂問答大多在教師與優等生之間進行,雙邊活動缺乏普遍性(主體是殘缺的)。統計數據表明,除了齊答部分,84%的提問,是由優等生來回答的,這樣既滋長了優等生的驕氣,又挫傷了多數學生的上進心和求知欲,也不能達到檢查反饋學情的目的。
二、對課堂進行提問的技巧
1.激趣引入性的提問。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創造愉悅的情境,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維。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使學生在輕松喜悅的情境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階段,這種形式的提問,能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有趣。
2.發散性的提問。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若能在授課中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想所學知識,以溝通不同部分的教學知識和方法,將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處。例如,在講授完全平方公式時,可先提問:“有一塊正方形稻田邊長為a米,現每邊長擴大b米,求后來的面積是多少?”教師可讓學生先試著求出結果。這樣學生就會積極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學過的求面積的知識得出各種不同解法,在化解的過程中即可歸納出公式。
3.啟發性的提問。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4.懸念猜想的提問。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敢于猜想。教師提出問題后,先不作答復,而是留給學生一個懸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5.鋪墊性的提問。這是常用的一種提問方法,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提問由課本所聯系到的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傳授鋪平道路,以達到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為學生積極思維創造條件,同時又能降低思維的難度。
6.探究性提問。這種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教師在講完一個題后,要追問其思路是什么,是否還能用別的方法解決,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和廣度兩方面擴展,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現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其實,學生學習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