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著力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民培訓補助資金,支持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為確保政策落到實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近日,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14年農民培訓工作的通知》,本刊將《通知》的主要內容摘編如下。
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有三項任務
《通知》提出,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有三項任務:一是探索建立培育制度。實行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強化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培訓,對符合條件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并配套創設相關政策予以扶持。二是開展示范培育。在全國遴選2個示范省(覆蓋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農業縣)、14個示范市(覆蓋不少于三分之二的農業縣)和300個示范縣,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點示范區,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其他地區可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大力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作用,統籌利用好農業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訓資源,并要積極開發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社會化教育培訓資源。
把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關鍵環節
(一)確定培育對象。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生產為職業、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主要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生產經營型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專業技能型包括長期、穩定在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從事勞動作業的農業勞動力;社會服務型包括長期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土地仲裁調解員、測土配方施肥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
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重點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適當兼顧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其中用于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資金比例不得低于70%。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出臺新型職業農民遴選標準,讓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生產技能的農民優先接受培育,原則上培育對象年齡不超過55周歲。要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中、高職學歷教育的銜接,全面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
(二)確定培訓機構。各級農業部門要遵循公開、公正、公平原則,確定培訓機構和實訓基地,并進行備案管理。要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其他社會培訓機構參與;實訓基地要加強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高產創建示范片、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農民合作社人才培養實訓基地、農業企業基地結合。每個項目縣承擔任務的培訓機構不得超過5個。
(三)合理分配資金。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直接切塊到省,各省(區、市)要根據產業規模、農業人口規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等因素細化補助資金,并向示范縣傾斜。具體培育時間和補助標準由各地結合實際確定,實行差別補助,同一培育對象三年內不得重復支持。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主要用于農民課堂培訓及實訓、參觀交流、聘請師資、信息化手段利用等相關支出,不得用于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學雜費補助。
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創新
《通知》提出,需要從四方面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創新。
(一)創新培育機制。突出需求導向,開展全產業鏈培養和后續跟蹤服務,及時記錄職業農民接受教育培訓情況,對考核合格者進行統一認定。加強認定后職業農民的管理和知識更新,出臺相應的創業扶持政策。堅持農民自愿,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財政補貼、機構讓利、農民出資、先學后補”等機制,原則上政府補貼一部分、農民自己出一部分,推進培育機制創新。
(二)創新培育模式。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模式,要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分段安排課程,強化分類指導,對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分類分產業開展培訓,做到“一班一案”,建立指導員制度。要注重實踐技能操作,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送教下鄉等培訓模式,提高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
(三)創新培育內容。加強教材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選擇科學、權威、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各省(區、市)要參照農業部發布的培訓規范,結合本地實際,指導項目縣開展培育工作。各項目縣要對農民實際需求開展摸底調查,制定針對性強的培育計劃。培育機構課程設置要符合農民特點和學習規律,教學實踐活動要形式多樣,注重針對性、實用性和規范性,并做好后續跟蹤服務。
(四)創新培育手段。適應現代遠程在線教育發展趨勢,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在線教育培訓、移動互聯服務、在線信息技術咨詢、全程跟蹤管理與考核評價等,開通新型職業農民網絡課堂。
規范資金使用 加強項目監管
地方各級財政會同農業等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資金監管,及時足額撥付資金,一經發現擠占、截留、挪用資金情況,及時糾正并對相關單位和人員按程序做出處理。
按照簡政放權的原則,實行“五到省、一掛鉤”的項目管理模式,即將項目資金切塊到省、目標任務落實到省、審批權限下放到省、管理責任明確到省、績效管理延伸到省,將績效考核結果與資金安排掛鉤。省級農業部門要會同財政部門按照管理方式改革要求,明確工作責任,落實管理措施,強化過程督導,嚴格資金監管,確保政策落實到位,農業部、財政部將重點開展專項檢查和績效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