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決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農廣校作為一個承擔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單位,應著重在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加強中等學歷教育。一是打造特色專業,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發揮辦學優勢,突出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打造精品課程,突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并在網上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質量。三是開發實用教材,淺顯易懂,圖文并茂,緊跟時代潮流,開發農民喜歡的各類教材,滿足農民的需要。四是探索學分對接,為農民在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架設學分互認的橋梁。
二、加強農業技能開發。一是推進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的有效銜接,引導農民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使職業技能鑒定成為引導培訓方向、檢驗培訓質量的重要手段,也使農民獲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通行證。二是推進職業標準化培訓,依據職業標準、培訓標準、師資配備標準、設備與環境配備標準,確立模塊化、菜單式職業培訓體系,規范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培訓過程、考核評價方式,將培訓資源“集中打包”,理論實操“捆綁作業” 的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努力打造滿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標準體系。三是推進農業職業準入制度,加大農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和監督力度,通過行業管理、項目建設、市場準入等多種手段加強對職業準入制度的監管,切實維護農業行業就業準入制度的嚴肅性,使職業技能開發與促進就業和保護權益相結合。在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等農業和農村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的其他職業領域,以及技術性較強、服務質量要求較高、關系廣大消費者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職業領域,要逐步完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四是進一步細化農業職業分類,科學研究分析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職業,及時編制、修訂農業行業的國家職業標準,編寫科學適用的職業培訓大綱和教材,開發相應的技能鑒定試題庫,不斷完善理論知識試題庫。
三、加強體系建設。建立一個結構比較合理,功能較為齊全,設施比較完備,適應需求、服務農民、手段先進、靈活高效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仍是當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既包括硬件片面的建設,也包括軟件方面的建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要力爭做到五有,即有規劃、有經費、有場所、有人管、有人教。各地應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農民教育培訓計劃,并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有相對固定的培訓和實踐場所,有一支作風過硬的管理人員隊伍,更有一批德才兼備的“雙師型”教師。
四、推動制定保障農民教育培訓的法規,保證農民教育培訓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規范有關部門、涉農單位、農民以及培訓機構的責任和義務,理順農業、科技、教育、勞動和財政等部門的關系,確保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調統一做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的長效工作機制。
五、推動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制度,明確職業農民的分類、等級和稱謂,確定各等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明確職業農民的認定主體,設立職業農民的認定機構,成立職業農民專家認定委員會,公布職業農民的認定時間、認定程序、認定證書等,組織認定職業農民。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力度,出臺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從事農業生產,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