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康
摘 要:對于初中語文來說,文言文的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文言文的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文言文閱讀的技巧,從而有效擴展課外的文言文作品閱讀。然而,從語文考試的情況來看,學生文言文部分的得分率是最低的,學習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文章對目前我國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針對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目標對初中語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必要的改革,并提出幾點改進的措施,以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122-01
文言文作為我國古代一種書面語言,擔任著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明的重要結晶,同時也是古代先賢表達思想的一種重要手段[1]。如今,文言文儼然已經成為了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學習不僅可逐漸提高自身的文言閱讀水平,而且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與傳承。因此,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初中文言文的教學逐漸開始受到人們更加廣泛的關注,而尋找有效的教學手段以適應新課改背景下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也已經成為了目前廣大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1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
當前,在初中語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夠透徹,教學方法單一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普遍存在著以下兩個問題:(1)過多的重視對文言文的翻譯,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一般來說,文言文的教學不僅需引導學生加強對一些文言詞匯與句式的積累,且需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結構內容以及藝術形式有個全面的了解,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如果僅僅只是從字面上去剖析每個詞匯的意思,將一篇文質兼美的文本直接變成一個個的古漢語知識,而學生則成為了背誦的機器,完全沒有美感可言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過多的重視對文言文中的各個詞匯與句式的翻譯與分解,只關注學生對文言知識的掌握程度,而直接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一種語言的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提高;(2)脫離文本,過多的重視對藝術欣賞技巧的傳授。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適當的鑒賞與評析,從中體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直接脫離文本,大量講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藝術特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但是其實際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對于初中的語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教師就需要對新時期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教學理念與目標進行深入的解讀,從而在此基礎上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展開有效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水平。
2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探析
新課程標準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通過積極培養每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探究的意識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等來充分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的才能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而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致力于對初中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培養,而其所包含的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并使學生能夠從中領悟到我國古典文學的精髓所在。因此,新課程標準改革下的初中語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重點就需定位在全面疏通文意,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基礎之上,通過展開文言文的教學,讓學生能夠繼承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并形成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使學生的讀寫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2]。下面我們就對新課改下提高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進行探討。
首先,積極做好學生的預習工作。課程預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下節課所要學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并在預習的過程中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識出,進而在課堂中提出,以提高教學效果。然而預習也是有方法的,對于文言文的預習,教師可要求學生至少讀三遍,其中,第一遍主要是對文本中字詞的讀音全面掌握,第二遍則是結合文本中的注釋對文本大致的了解,并在不懂的地方標注記號,而在第三遍閱讀時則根據所掌握的大致意思對文本的文意進行疏通。如在教授《童趣》這篇文言文時,由于其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的第一篇文言閱讀文章,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可在課前帶著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第一步就先聽范讀以糾正讀音,并在其中貫穿一些通假字的知識,如“項為之強”中的“強”在這里的讀音為“jiang”,是一個通假字,通“僵”,意為“僵硬”。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第二遍與第三遍的預習,這樣下來,學生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之前,差不多就可對整篇文章有個大致的把握,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其次,選用合適的教學模式。不同教學模式將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文言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對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教師就可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進行,組織并引導學生分組完成對文本中相關常識的搜集與詞句的翻譯等任務,然后再綜合的分享,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中完成學習;而對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教學,教師就可有效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展開教學,向學生展示桃花源中歡樂祥和的氛圍,以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與作者思想的解讀,進而在此基礎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最后,品讀經典以提高審美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可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積累文言中的一些經典詞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富含著古代先賢文化心態與思維方式的語句的積累,陶冶自身的性情,并逐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與品質。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現實的生活中,在感悟自己的同時感悟他人。
3 結語
總之,文言文的教學對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效率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切實的提高文言教學有效性,進而使中華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高建亮.初中文言文閱讀現狀與對策探究[J].文學教育(中),2012(4):135.
[2] 趙克嬰.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話題設計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