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財經

A股市場目前已上市的銀行股有16只,第一只銀行股——深發展是1991年4月掛牌上市。隨1996年牛市行情的啟動,銀行股集中掛牌的小高潮開始,到2005年牛市行情啟動后,中國A股市場共有16只銀行股。
這16只銀行股在中國2005年到2014年這十年的熊牛市的考驗中,整體表現優于大盤,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差別也在此期間逐漸顯現。股份制銀行當中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和北京銀行等數只股票的長期市場表現一直較為活躍。5大國有銀行在熊牛市考驗之際,雖沒有股份制銀行那樣抗壓,也沒有那么活躍,但仍舊在這10年里表現優異,勝過大盤。下面筆者將會對銀行股在各級別行情里的市場表現做出具體分析。
銀行股漲幅和抗跌性強于大盤
2005年6月30日——2014年6月30日,時間跨度10年,正好涵蓋了超級牛市和最大級別熊市的完整牛熊周期。數據統計顯示,在這10年間,滬指累計上漲是100.91%,而涵蓋這10年完整牛熊周期的5家銀行股平均漲幅是410.82%。其中,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分別上漲561.74%和527.35%,漲幅最小的招商銀行也上漲了288.82%,都遠超滬指100.91%的漲幅,這說明:在一個較長的市場周期里,長期持有銀行股可以獲得遠超指數漲幅的收益水平。
2007年10月16日——2014年6月30日,是時間周期跨度達7年的最大熊市。在這其間,滬指的累計跌幅是66.74%,但同期掛牌上市的14家銀行股平均跌幅是52.27%,也即銀行股的跌幅其實遠小于大盤指數的跌幅,并且這個跌幅還是在銀行股的估值被市場嚴重低估下的跌幅。而股價長期沒有好的表現,加上業內有失偏頗的一味唱空銀行業,其結果就是造成銀行股上駐留的資金不斷外流,所以7年熊市里銀行股被市場遺棄實屬正常。但即便如此,銀行股在這7年熊市里的僅有的兩次小級別反彈行情里,仍大幅跑贏市場。
所以,從銀行股在A股市場最近10年來的走勢情況看,無論是大級別的牛市行情,還是小級別的反彈行情,銀行股的走勢都始終強于大盤漲跌的總體水平。
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漲跌幅差別大
在A股市場上,以工、農、中、建、交為代表的5大國有行的股價走勢與以浦發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為代表的11家股份制銀行的股價走勢及股票彈性有很大差別。從2007年10月6日A股見頂后到這輪調整行情的最低點2008年11月4日,4只國有行(農行當時未上市)股價的跌幅稍小于11只股份制銀行的跌幅。不是因為這4只國有行的股價抗跌,而是其上市時間較晚,都是在牛市后半程上市,獲利盤對盤口壓力相對較小,所以這階段里4大國有行的跌幅相對稍小。
而從2008年11月滬指探底1664點到2014年6月30日期間,11只股份制銀行的股價平均上漲幅度為85.53%,5只大型國有行的股價平均漲幅只有26.90%,雖然兩者都超過大盤同期19.32%的漲幅,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股價漲幅比國有行股價的漲幅高58.63個百分點,即11家股份制銀行股價的漲幅是5大國有行股價漲幅的3.18倍,這個差距不可謂不小。
國有銀行實際流通市值不大
首先,11家股份制銀行的平均流通市值是844.23億元,5家國有行的平均流通市值是4954.21億元,兩者市值相差近6倍。5大國有行中,A股總流通市值最大的是工商銀行,其A股流通股數是2646.11億股,扣除財政部和匯金合計持有的2474.71億股后,工商銀行的A股實際可流通股數是171.28億股,另外再扣除工商銀行變動不大的保險理財產品性質的資金——鎖定的流通股數約80億股,工商銀行真正流通在A股市場上的可流通股數實際連90億股都不到。
而建設銀行的A股流通市值名義上是有400億元,因建設銀行的總股本是2500億股,但2404億股為H股,A股只有95.94億股。再扣除平安保險兩個理財產品鎖定的近30億股后,建設銀行實際的可流通A股大約是65億股,實際可流通市值約260億元。
中國銀行剔除匯金所持股份后,全部散落在外的流通股合計只有65.63億股,全部市值才180億元,即使中國銀行的這些A股全部在市場流通,其流通市值在滬市A股的市值排名中位處200名以外。所以,5大國有行的股價表現不如其他11家股份制銀行活躍,不能說是因為這5大行的流通市值過大。
股份制銀行股性活躍
其次,我們來看股份制銀行的表現,它們才是真正流通市值大、股性最為活躍的銀行。以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為代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些銀行的成立日期普遍是實行改革開放的90年代前后,經過20年的發展,這些原本是側重地區性銀行業務的小型銀行現在已經發展成全國性的中大型銀行這些銀行股的流通市值都在千億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銀行的流通市值已超過2200億元,但每次市場啟動各級別行情時,招商銀行的市場表現都非常出色。
而之所以5大行的股價表現長期不如11家股份制銀行,總體原因是5大行的體量規模過大,成長性不如中小股份制銀行,加上這五頭“笨象”的實際流通市值過小,日均成交額過小,無法容納啟動銀行股的機構群巨額資金。
投資銀行股預期收益
通過以上數據對比分析,筆者認為這10年來無論是大牛市行情,還是小級別反彈行情里,銀行股的漲幅都遠大于大盤指數的漲幅。如果A股市場爆發相對大些級別的行情,驅動因素應該是估值修復,因為滬港通實施后,歐美資金可以很方便的進出A股市場淘金。
目前A股市場上眾多藍籌股的估值與世界主要資本市場相關行業股票的估值相比,差距極為懸殊,如銀行股目前的市盈率是4.38倍,美國市場銀行股的市盈率是12.90倍,香港市場銀行股的市盈率是11.43倍。考慮到銀行業在未來幾年仍將處于高速增長狀況中,那么相對2015、2016年而言,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還將進一步下降到3.92倍和3.40倍,所以銀行股的投資價值極為突出。(雪球ID: ruibe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