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春
8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在上周陸續的公布了。最顯眼的是工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回落至6.9%,整個經濟的上下游基本上是全面回落。其中二季度受益于基建投資企穩的通用設備、金屬制品及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增加值也出現了回落。這一點與發電量、水泥、鋼鐵產量這些高頻數據的下降也是完全對應的。具體分項來看,投資中的鐵路和建筑業是亮點,仍處于較高增速。消費中的醫藥消費也有同比改善。這些數據出來后,昨天《華爾街見聞》的一篇文章將當前的中國描繪成正在面臨4萬億之后最為嚴重的境況,幾乎所有的宏觀經濟數字都指向了衰退。
首先要弄清經濟回落的原因,這還是遵循最簡單的邏輯。地產和消費這些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較為匱乏,保住一定的增速則必須要靠外在的政策寬松刺激。在二季度,尤其是5月和6月,財政支出同比增長的比較快,基本都在25%左右,是近兩年來的最高值。但這種財政刺激的一個問題是不可持續性,刺激可以改變節奏,但無法撼動趨勢。這是因為最后還要有財政收入的制約,7月和8月財政支出同比僅僅是9.6%和6.2%,從中已經見到了財政手段的乏力。可以預見整個下半年的財政支出會始終維持在低位,這正是由于上半年已經過度透支了全年的預算限額。
財政無法發力,穩增長只有靠貨幣政策這一條路。這也是當前市場對于全面降息或者降準等貨幣寬松政策有著較強預期的原因。這也是我們認同的邏輯,穩增長的要求使得貨幣政策寬松是必須的。但全面降息的預期暫時還并不強烈,當前政府比較喜歡將穩增漲和調結構的手段結合在一起,因此后面更有可能的還是繼續定向降息和定向降準。
近期的股票市場表現似乎與宏觀數據愈趨脫節,數據變差并不影響市場心情。這背后反應了改革預期、寬松預期、外資流入預期、乃至情緒上漲、散戶資金入市預期等。但市場上漲動能已略有衰竭,結構上也出現分化。股指期貨市場逐漸謹慎,上證已先于深證調整。在市場調整的風險增加時,當以控制倉位為主。
投資須三思:一思,股市是否可以與經濟基本面而長期背離。二思,刺激政策是不能為,是不想為,還是不敢為。三思,國外投資者與中國普通投資者的大眾情緒是市場的決定力量還是跟隨力量。
產業經濟的結構仍在調整之中,煤炭、鋼鐵、軍工的上漲無不反映了其背后產業的變遷,資本求生是主要的驅動力量。此外還有新能源、無人機、蘋果產業鏈、國產替代等熱門主題形成了對市場情緒的支持,重結構、輕整體依然是符合年初的實戰結論,宏觀經濟只是確認了舊的事物勢必要迫,破了才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