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生
摘要:目的總結觀察正骨手法對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4月治療70例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情況,其中治療組35例采用正骨手法,對照組35例采用塞來昔布口服,觀察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痊愈21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14%,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正骨手法;胸椎小關節錯位;塞來昔布
中圖分類號:R274.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30-02
胸椎小關節錯位多見于各種急性扭挫傷及慢性勞損致胸椎小關節紊亂,出現背部疼痛和相應神經節段支配區域臨床癥狀。本科應用中醫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35例,并設塞來昔布組為對照組,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09年3月—2013年4月期間本院門診患者,共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4.5±5.7)歲;病程3 h~60 d,平均(21±3.9)d。對照組中男27例,女12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32.7±4.2)歲;病程6 h~58 d,平均(25±3.4)d。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筋傷學》[1]擬定:(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史;(2)主要癥狀為背部疼痛,多伴有胸脅部悶痛,嚴重者咳嗽、打噴嚏均可引起疼痛加劇;(3)體檢:患椎棘突或棘突間有壓痛或叩擊痛,慢性病者在壓痛點可觸及條索狀物,患椎棘突略高或偏歪,與健康椎體棘突的距離變寬或變窄;(4)X線片可見部分患者患椎棘突偏歪(不能作為本病的診斷依據)。
1.3排除標準(1)心絞痛、心律失常、肺炎、膽囊結石、胸膜炎等內科疾病;(2)合并有胸腰椎結核、腫瘤、壓縮性骨折、骨質疏松等疾病;(3)脊柱先天畸形、強直性脊柱炎、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4)施行手法部位有嚴重皮膚破損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松解手法患者俯臥位,將一枕頭墊于胸前,用按法、揉法、搓法等手法放松患椎周圍肌肉,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整復手法。
2.1.2整復手法(1)搖腿揉背法:適用于胸椎側彎的調整。患者俯臥,術者一手腕豆骨掌側定點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處,另一手搖動其臀部使其左右搖擺活動。每次約5~10 min。(2)旋轉分壓法:適用于胸椎中上段錯位。患者俯臥位,胸前墊薄枕,以第4胸椎棘突偏左,第5胸椎棘突偏右為例,術者站于病人右側,以左手腕豆骨掌側壓在第4胸椎棘突左側,右手壓在第5胸椎棘突右邊,然后囑患者深吸氣,在呼氣末時術者雙手同時施以一寸勁沖壓,使胸4、5棘突受到旋轉力而復位。(3)雙向分壓法:適用于胸椎傾位或仰位錯位。患者俯臥,胸前墊高枕,術者站其左側,雙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患椎其上下二椎棘突處,配合呼吸做由輕漸重的多次適度沖壓,由于患者雙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與胸前高枕聯合作用,可將錯位復位。
手法治療每天1次,1周為1療程。整復后囑患者近期勿做脊柱過度屈伸旋轉活動以鞏固療效,同時行SET等腰背肌康復訓練以增強脊柱穩定性。
2.2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產品規格0.2g/片、6片/盒,生產企業: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BK12CCEK112),每次0.2 g,每日2次,1周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胸椎小關節錯位療效評定標準擬定:痊愈:背痛及伴隨癥狀消失,活動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顯效:背部癥狀消失,伴隨癥狀明顯減輕;好轉:背痛及伴隨癥狀部分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2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4討論
胸椎小關節錯位是臨床常見疾病,在中醫學屬于“骨錯縫,筋出槽”范疇。胸椎小關節由胸椎后關節、肋骨小頭關節、肋橫突關節組成,屬于弱動微支關節。胸椎后關節即關節突關節,由上椎體的下關節突和下椎體的上關節突及關節囊所組成,有穩定胸椎引導胸椎運動方向的作用,胸椎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呈額狀位,故較適合做屈伸及側屈動作;肋骨小頭關節由肋骨小頭關節面與胸椎側面的凹構成,關節面細小,關節薄,易形成半脫位;肋橫突關節由肋骨結節關節面與橫突肋凹組成。其間的椎間孔是兩節椎骨間的開口,運動(腹側))和感覺(背側)神經根神經根通過它們沿脊柱走行。直接暴力外傷或間接胸部挫傷外力通過肋骨傳導至胸椎小關節、脊柱突然扭轉、慢性勞損等因素極易使微動的小關節錯位。胸椎小關節周圍的脊神經與交感神經一方面受到椎間孔骨性狹窄的刺激與壓迫,另一方面又受到周圍軟組織創傷性炎癥刺激或組織腫脹粘連、深筋膜的牽拉而受壓,引起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的繼發性病損,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3]。
胸椎小關節錯位治療的關鍵是及時使錯位的小關節復位,從臨床觀察的結果可以看出,2組的臨床療效有著顯著性差異。本科采用中醫正骨手法,根據患者不同的錯位類型,選擇恰當的手法,正如《醫宗金鑒》所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舊也。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無遲緩、乃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未盡其法也。”通過矯正手法使錯位得以糾正,從而使脊柱重新恢復平衡,使胸腔、腹腔、脊髓腔和關節腔等固有生理解剖結構得以恢復,解除周圍肌肉痙攣,恢復人體生物力學平衡,保證周圍的神經血管正常運作。本臨床觀察采用的對照組是藥物塞來昔布,其作為非甾體類藥物,通過抑制環氧化酶-2(COX-2)阻止前列腺炎類物質的產生,達到抗炎、鎮痛作用,塞來昔布對癥狀較輕的患者,通過消炎止痛后,肌肉痙攣可放松,錯位的胸椎可自行復位,但對癥狀較重患者治療效果不佳,其雖能一定程度緩解疼痛,但由于胸椎小關節錯位未得到矯正,故胸背疼痛不能徹底緩解。故中醫正骨手法是胸椎小關節錯位的首選治療方法,其在取得療效的同時,可避免非甾體類藥物給胃腸道帶來的損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樹椿.中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1.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趙建平.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9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6,6(5):39.
摘要:目的總結觀察正骨手法對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4月治療70例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情況,其中治療組35例采用正骨手法,對照組35例采用塞來昔布口服,觀察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痊愈21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14%,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正骨手法;胸椎小關節錯位;塞來昔布
中圖分類號:R274.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30-02
胸椎小關節錯位多見于各種急性扭挫傷及慢性勞損致胸椎小關節紊亂,出現背部疼痛和相應神經節段支配區域臨床癥狀。本科應用中醫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35例,并設塞來昔布組為對照組,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09年3月—2013年4月期間本院門診患者,共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4.5±5.7)歲;病程3 h~60 d,平均(21±3.9)d。對照組中男27例,女12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32.7±4.2)歲;病程6 h~58 d,平均(25±3.4)d。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筋傷學》[1]擬定:(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史;(2)主要癥狀為背部疼痛,多伴有胸脅部悶痛,嚴重者咳嗽、打噴嚏均可引起疼痛加劇;(3)體檢:患椎棘突或棘突間有壓痛或叩擊痛,慢性病者在壓痛點可觸及條索狀物,患椎棘突略高或偏歪,與健康椎體棘突的距離變寬或變窄;(4)X線片可見部分患者患椎棘突偏歪(不能作為本病的診斷依據)。
1.3排除標準(1)心絞痛、心律失常、肺炎、膽囊結石、胸膜炎等內科疾病;(2)合并有胸腰椎結核、腫瘤、壓縮性骨折、骨質疏松等疾病;(3)脊柱先天畸形、強直性脊柱炎、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4)施行手法部位有嚴重皮膚破損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松解手法患者俯臥位,將一枕頭墊于胸前,用按法、揉法、搓法等手法放松患椎周圍肌肉,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整復手法。
2.1.2整復手法(1)搖腿揉背法:適用于胸椎側彎的調整。患者俯臥,術者一手腕豆骨掌側定點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處,另一手搖動其臀部使其左右搖擺活動。每次約5~10 min。(2)旋轉分壓法:適用于胸椎中上段錯位。患者俯臥位,胸前墊薄枕,以第4胸椎棘突偏左,第5胸椎棘突偏右為例,術者站于病人右側,以左手腕豆骨掌側壓在第4胸椎棘突左側,右手壓在第5胸椎棘突右邊,然后囑患者深吸氣,在呼氣末時術者雙手同時施以一寸勁沖壓,使胸4、5棘突受到旋轉力而復位。(3)雙向分壓法:適用于胸椎傾位或仰位錯位。患者俯臥,胸前墊高枕,術者站其左側,雙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患椎其上下二椎棘突處,配合呼吸做由輕漸重的多次適度沖壓,由于患者雙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與胸前高枕聯合作用,可將錯位復位。
手法治療每天1次,1周為1療程。整復后囑患者近期勿做脊柱過度屈伸旋轉活動以鞏固療效,同時行SET等腰背肌康復訓練以增強脊柱穩定性。
2.2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產品規格0.2g/片、6片/盒,生產企業: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BK12CCEK112),每次0.2 g,每日2次,1周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胸椎小關節錯位療效評定標準擬定:痊愈:背痛及伴隨癥狀消失,活動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顯效:背部癥狀消失,伴隨癥狀明顯減輕;好轉:背痛及伴隨癥狀部分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2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4討論
胸椎小關節錯位是臨床常見疾病,在中醫學屬于“骨錯縫,筋出槽”范疇。胸椎小關節由胸椎后關節、肋骨小頭關節、肋橫突關節組成,屬于弱動微支關節。胸椎后關節即關節突關節,由上椎體的下關節突和下椎體的上關節突及關節囊所組成,有穩定胸椎引導胸椎運動方向的作用,胸椎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呈額狀位,故較適合做屈伸及側屈動作;肋骨小頭關節由肋骨小頭關節面與胸椎側面的凹構成,關節面細小,關節薄,易形成半脫位;肋橫突關節由肋骨結節關節面與橫突肋凹組成。其間的椎間孔是兩節椎骨間的開口,運動(腹側))和感覺(背側)神經根神經根通過它們沿脊柱走行。直接暴力外傷或間接胸部挫傷外力通過肋骨傳導至胸椎小關節、脊柱突然扭轉、慢性勞損等因素極易使微動的小關節錯位。胸椎小關節周圍的脊神經與交感神經一方面受到椎間孔骨性狹窄的刺激與壓迫,另一方面又受到周圍軟組織創傷性炎癥刺激或組織腫脹粘連、深筋膜的牽拉而受壓,引起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的繼發性病損,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3]。
胸椎小關節錯位治療的關鍵是及時使錯位的小關節復位,從臨床觀察的結果可以看出,2組的臨床療效有著顯著性差異。本科采用中醫正骨手法,根據患者不同的錯位類型,選擇恰當的手法,正如《醫宗金鑒》所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舊也。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無遲緩、乃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未盡其法也。”通過矯正手法使錯位得以糾正,從而使脊柱重新恢復平衡,使胸腔、腹腔、脊髓腔和關節腔等固有生理解剖結構得以恢復,解除周圍肌肉痙攣,恢復人體生物力學平衡,保證周圍的神經血管正常運作。本臨床觀察采用的對照組是藥物塞來昔布,其作為非甾體類藥物,通過抑制環氧化酶-2(COX-2)阻止前列腺炎類物質的產生,達到抗炎、鎮痛作用,塞來昔布對癥狀較輕的患者,通過消炎止痛后,肌肉痙攣可放松,錯位的胸椎可自行復位,但對癥狀較重患者治療效果不佳,其雖能一定程度緩解疼痛,但由于胸椎小關節錯位未得到矯正,故胸背疼痛不能徹底緩解。故中醫正骨手法是胸椎小關節錯位的首選治療方法,其在取得療效的同時,可避免非甾體類藥物給胃腸道帶來的損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樹椿.中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1.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趙建平.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9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6,6(5):39.
摘要:目的總結觀察正骨手法對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4月治療70例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情況,其中治療組35例采用正骨手法,對照組35例采用塞來昔布口服,觀察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痊愈21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14%,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正骨手法;胸椎小關節錯位;塞來昔布
中圖分類號:R274.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30-02
胸椎小關節錯位多見于各種急性扭挫傷及慢性勞損致胸椎小關節紊亂,出現背部疼痛和相應神經節段支配區域臨床癥狀。本科應用中醫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35例,并設塞來昔布組為對照組,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觀察病例為2009年3月—2013年4月期間本院門診患者,共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中男25例,女10例;年齡21~57歲,平均年齡(34.5±5.7)歲;病程3 h~60 d,平均(21±3.9)d。對照組中男27例,女12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齡(32.7±4.2)歲;病程6 h~58 d,平均(25±3.4)d。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筋傷學》[1]擬定:(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史;(2)主要癥狀為背部疼痛,多伴有胸脅部悶痛,嚴重者咳嗽、打噴嚏均可引起疼痛加劇;(3)體檢:患椎棘突或棘突間有壓痛或叩擊痛,慢性病者在壓痛點可觸及條索狀物,患椎棘突略高或偏歪,與健康椎體棘突的距離變寬或變窄;(4)X線片可見部分患者患椎棘突偏歪(不能作為本病的診斷依據)。
1.3排除標準(1)心絞痛、心律失常、肺炎、膽囊結石、胸膜炎等內科疾病;(2)合并有胸腰椎結核、腫瘤、壓縮性骨折、骨質疏松等疾病;(3)脊柱先天畸形、強直性脊柱炎、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4)施行手法部位有嚴重皮膚破損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松解手法患者俯臥位,將一枕頭墊于胸前,用按法、揉法、搓法等手法放松患椎周圍肌肉,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整復手法。
2.1.2整復手法(1)搖腿揉背法:適用于胸椎側彎的調整。患者俯臥,術者一手腕豆骨掌側定點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處,另一手搖動其臀部使其左右搖擺活動。每次約5~10 min。(2)旋轉分壓法:適用于胸椎中上段錯位。患者俯臥位,胸前墊薄枕,以第4胸椎棘突偏左,第5胸椎棘突偏右為例,術者站于病人右側,以左手腕豆骨掌側壓在第4胸椎棘突左側,右手壓在第5胸椎棘突右邊,然后囑患者深吸氣,在呼氣末時術者雙手同時施以一寸勁沖壓,使胸4、5棘突受到旋轉力而復位。(3)雙向分壓法:適用于胸椎傾位或仰位錯位。患者俯臥,胸前墊高枕,術者站其左側,雙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患椎其上下二椎棘突處,配合呼吸做由輕漸重的多次適度沖壓,由于患者雙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與胸前高枕聯合作用,可將錯位復位。
手法治療每天1次,1周為1療程。整復后囑患者近期勿做脊柱過度屈伸旋轉活動以鞏固療效,同時行SET等腰背肌康復訓練以增強脊柱穩定性。
2.2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產品規格0.2g/片、6片/盒,生產企業: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BK12CCEK112),每次0.2 g,每日2次,1周為1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胸椎小關節錯位療效評定標準擬定:痊愈:背痛及伴隨癥狀消失,活動正常,隨訪半年未見復發;顯效:背部癥狀消失,伴隨癥狀明顯減輕;好轉:背痛及伴隨癥狀部分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2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4討論
胸椎小關節錯位是臨床常見疾病,在中醫學屬于“骨錯縫,筋出槽”范疇。胸椎小關節由胸椎后關節、肋骨小頭關節、肋橫突關節組成,屬于弱動微支關節。胸椎后關節即關節突關節,由上椎體的下關節突和下椎體的上關節突及關節囊所組成,有穩定胸椎引導胸椎運動方向的作用,胸椎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呈額狀位,故較適合做屈伸及側屈動作;肋骨小頭關節由肋骨小頭關節面與胸椎側面的凹構成,關節面細小,關節薄,易形成半脫位;肋橫突關節由肋骨結節關節面與橫突肋凹組成。其間的椎間孔是兩節椎骨間的開口,運動(腹側))和感覺(背側)神經根神經根通過它們沿脊柱走行。直接暴力外傷或間接胸部挫傷外力通過肋骨傳導至胸椎小關節、脊柱突然扭轉、慢性勞損等因素極易使微動的小關節錯位。胸椎小關節周圍的脊神經與交感神經一方面受到椎間孔骨性狹窄的刺激與壓迫,另一方面又受到周圍軟組織創傷性炎癥刺激或組織腫脹粘連、深筋膜的牽拉而受壓,引起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的繼發性病損,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3]。
胸椎小關節錯位治療的關鍵是及時使錯位的小關節復位,從臨床觀察的結果可以看出,2組的臨床療效有著顯著性差異。本科采用中醫正骨手法,根據患者不同的錯位類型,選擇恰當的手法,正如《醫宗金鑒》所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舊也。但傷有重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無遲緩、乃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未盡其法也。”通過矯正手法使錯位得以糾正,從而使脊柱重新恢復平衡,使胸腔、腹腔、脊髓腔和關節腔等固有生理解剖結構得以恢復,解除周圍肌肉痙攣,恢復人體生物力學平衡,保證周圍的神經血管正常運作。本臨床觀察采用的對照組是藥物塞來昔布,其作為非甾體類藥物,通過抑制環氧化酶-2(COX-2)阻止前列腺炎類物質的產生,達到抗炎、鎮痛作用,塞來昔布對癥狀較輕的患者,通過消炎止痛后,肌肉痙攣可放松,錯位的胸椎可自行復位,但對癥狀較重患者治療效果不佳,其雖能一定程度緩解疼痛,但由于胸椎小關節錯位未得到矯正,故胸背疼痛不能徹底緩解。故中醫正骨手法是胸椎小關節錯位的首選治療方法,其在取得療效的同時,可避免非甾體類藥物給胃腸道帶來的損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樹椿.中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1.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趙建平.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9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6,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