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偉
關鍵詞:歸脾湯加減;中藥治療;失眠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5-01
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筆者運用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的歸脾湯加減治療失眠6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做過心理測試,排除精神疾患(病變)及符合《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1]中失眠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0例中,男11例,女39例,18歲~40歲15例,40歲~60歲20例,60歲~80歲20例,80歲以上5例,最小18歲,最大85歲,平均53.5歲,病程15 d~3月,平均20 d;對照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18歲~40歲12例,40歲~60歲23例,60歲~80歲4例,80歲以上1例,平均55歲,病程13 d~3月,平均18 d。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2臨床表現
虛煩不眠,或夢多易醒,心悸,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飲食無味,舌質淡紅,脈細弱。
3治療方法
3.1治療組方用歸脾湯加減。黃芪40 g,蘇條參30 g,炒白術15g,茯神20 g,當歸15 g,山藥15 g,木香10 g,灸遠志15 g,灸甘草10 g,元肉30 g,棗仁30 g,棗皮15 g,夜交藤20 g,肉桂10 g。血虛者加桑葚、鹿角膠;陰虛者加玄參、北沙參;大便秘結者加麻仁;舌苔厚膩者,加藿香、佩蘭。每日1劑,水煎900 mL,分3次服,10 d 1療程,連服2療程。
3.2對照組應用二氮卓類藥物,安定片2.5m,口服,睡前1 h服,10 d 1療程,服用2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癥狀,體征消失,睡眠正常,恢復正?;蛩邥r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有效:癥狀、體征減輕,睡眠時間增加4h以上;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復發作加重者,入睡困難,易醒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嚴重者徹底不眠。
4.2治療結果見表1。
5討論
失眠是常見的睡眠障礙癥,發病機理非常復雜,它與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有關,西醫治療主要運用抑制睡眠中樞興奮性的藥物,近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出現白天困倦,藥物依賴性及停藥后戒斷癥狀。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臥”、“目不冥”,系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狀,多由氣血、臟腑失于調和,陰陽逆亂。屬陽不入陰,陰不斂陽,神不守舍所致。心主血,脾統血,心虛則神傷耗損心血,氣血不和心脾兩虛,心無所養,出現失眠。歸脾湯出自宋代嚴用和的《濟生方》,方中用黃芪、蘇條參、白術、山藥、補脾益氣,運化水谷是君藥,使心血得養,當歸、元肉、棗皮補血養心,安神定志,是臣藥。茯神、棗仁、灸遠志、夜交藤安神養陰是佐藥,木香順氣疏肝解郁,灸甘草引藥下行入脾,肉桂交通心脾引火歸元。共具安神定志,交通心腎,調整陰陽平衡引陽人陰,以補氣健脾,養心、安神定志。臨床上每見心脾兩虛之失眠癥,用歸脾湯加減,故有奇效。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心理疏導,天人合一,合理作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另外,睡眠環境安靜,睡前不要飲茶、咖啡、喝酒等具有興奮性的飲料,不看刺激性的書及電視,從而能使病癥減輕或消失。
參考文獻:
[1]戴志英,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011.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endprint
關鍵詞:歸脾湯加減;中藥治療;失眠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5-01
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筆者運用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的歸脾湯加減治療失眠6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做過心理測試,排除精神疾患(病變)及符合《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1]中失眠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0例中,男11例,女39例,18歲~40歲15例,40歲~60歲20例,60歲~80歲20例,80歲以上5例,最小18歲,最大85歲,平均53.5歲,病程15 d~3月,平均20 d;對照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18歲~40歲12例,40歲~60歲23例,60歲~80歲4例,80歲以上1例,平均55歲,病程13 d~3月,平均18 d。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2臨床表現
虛煩不眠,或夢多易醒,心悸,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飲食無味,舌質淡紅,脈細弱。
3治療方法
3.1治療組方用歸脾湯加減。黃芪40 g,蘇條參30 g,炒白術15g,茯神20 g,當歸15 g,山藥15 g,木香10 g,灸遠志15 g,灸甘草10 g,元肉30 g,棗仁30 g,棗皮15 g,夜交藤20 g,肉桂10 g。血虛者加桑葚、鹿角膠;陰虛者加玄參、北沙參;大便秘結者加麻仁;舌苔厚膩者,加藿香、佩蘭。每日1劑,水煎900 mL,分3次服,10 d 1療程,連服2療程。
3.2對照組應用二氮卓類藥物,安定片2.5m,口服,睡前1 h服,10 d 1療程,服用2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癥狀,體征消失,睡眠正常,恢復正常或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有效:癥狀、體征減輕,睡眠時間增加4h以上;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復發作加重者,入睡困難,易醒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嚴重者徹底不眠。
4.2治療結果見表1。
5討論
失眠是常見的睡眠障礙癥,發病機理非常復雜,它與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有關,西醫治療主要運用抑制睡眠中樞興奮性的藥物,近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出現白天困倦,藥物依賴性及停藥后戒斷癥狀。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臥”、“目不冥”,系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狀,多由氣血、臟腑失于調和,陰陽逆亂。屬陽不入陰,陰不斂陽,神不守舍所致。心主血,脾統血,心虛則神傷耗損心血,氣血不和心脾兩虛,心無所養,出現失眠。歸脾湯出自宋代嚴用和的《濟生方》,方中用黃芪、蘇條參、白術、山藥、補脾益氣,運化水谷是君藥,使心血得養,當歸、元肉、棗皮補血養心,安神定志,是臣藥。茯神、棗仁、灸遠志、夜交藤安神養陰是佐藥,木香順氣疏肝解郁,灸甘草引藥下行入脾,肉桂交通心脾引火歸元。共具安神定志,交通心腎,調整陰陽平衡引陽人陰,以補氣健脾,養心、安神定志。臨床上每見心脾兩虛之失眠癥,用歸脾湯加減,故有奇效。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心理疏導,天人合一,合理作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另外,睡眠環境安靜,睡前不要飲茶、咖啡、喝酒等具有興奮性的飲料,不看刺激性的書及電視,從而能使病癥減輕或消失。
參考文獻:
[1]戴志英,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011.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endprint
關鍵詞:歸脾湯加減;中藥治療;失眠
中圖分類號:R256.2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5-01
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筆者運用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的歸脾湯加減治療失眠6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及住院患者,做過心理測試,排除精神疾患(病變)及符合《中醫診斷與鑒別診斷學》[1]中失眠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0例中,男11例,女39例,18歲~40歲15例,40歲~60歲20例,60歲~80歲20例,80歲以上5例,最小18歲,最大85歲,平均53.5歲,病程15 d~3月,平均20 d;對照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18歲~40歲12例,40歲~60歲23例,60歲~80歲4例,80歲以上1例,平均55歲,病程13 d~3月,平均18 d。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2臨床表現
虛煩不眠,或夢多易醒,心悸,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飲食無味,舌質淡紅,脈細弱。
3治療方法
3.1治療組方用歸脾湯加減。黃芪40 g,蘇條參30 g,炒白術15g,茯神20 g,當歸15 g,山藥15 g,木香10 g,灸遠志15 g,灸甘草10 g,元肉30 g,棗仁30 g,棗皮15 g,夜交藤20 g,肉桂10 g。血虛者加桑葚、鹿角膠;陰虛者加玄參、北沙參;大便秘結者加麻仁;舌苔厚膩者,加藿香、佩蘭。每日1劑,水煎900 mL,分3次服,10 d 1療程,連服2療程。
3.2對照組應用二氮卓類藥物,安定片2.5m,口服,睡前1 h服,10 d 1療程,服用2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癥狀,體征消失,睡眠正常,恢復正常或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有效:癥狀、體征減輕,睡眠時間增加4h以上;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復發作加重者,入睡困難,易醒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嚴重者徹底不眠。
4.2治療結果見表1。
5討論
失眠是常見的睡眠障礙癥,發病機理非常復雜,它與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調節有關,西醫治療主要運用抑制睡眠中樞興奮性的藥物,近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出現白天困倦,藥物依賴性及停藥后戒斷癥狀。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臥”、“目不冥”,系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狀,多由氣血、臟腑失于調和,陰陽逆亂。屬陽不入陰,陰不斂陽,神不守舍所致。心主血,脾統血,心虛則神傷耗損心血,氣血不和心脾兩虛,心無所養,出現失眠。歸脾湯出自宋代嚴用和的《濟生方》,方中用黃芪、蘇條參、白術、山藥、補脾益氣,運化水谷是君藥,使心血得養,當歸、元肉、棗皮補血養心,安神定志,是臣藥。茯神、棗仁、灸遠志、夜交藤安神養陰是佐藥,木香順氣疏肝解郁,灸甘草引藥下行入脾,肉桂交通心脾引火歸元。共具安神定志,交通心腎,調整陰陽平衡引陽人陰,以補氣健脾,養心、安神定志。臨床上每見心脾兩虛之失眠癥,用歸脾湯加減,故有奇效。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心理疏導,天人合一,合理作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另外,睡眠環境安靜,睡前不要飲茶、咖啡、喝酒等具有興奮性的飲料,不看刺激性的書及電視,從而能使病癥減輕或消失。
參考文獻:
[1]戴志英,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011.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