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國瑞
關鍵詞: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中藥;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6-02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及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內分泌紊亂綜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糖尿病的90%~95%。筆者采用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經中醫辨證屬于肺胃熱盛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35~66歲,平均53歲;病程2~12 a,平均5.8 a。對照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36~65歲,平均54歲;病程2~13 a,平均6.1 a。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輕重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選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臨床多見口干多飲,多食善饑,倦怠乏力,小便頻數,大便秘結或排便不爽,肥胖或無其它理由解釋的體重減輕等癥狀,并符合下列條件者: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有嚴重心、腦、肝、腎等其他疾病患者。依據1993年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標準》,參照1992年中國中醫藥學會消渴病(糖尿病)專業委員會通過的《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中醫辨證為肺胃熱盛型消渴。
2治療方法
2組病例均給予基礎治療(糖尿病飲食、運動鍛煉以及糖尿病教育)。對照組給予阿卡波糖(拜糖蘋)片50mg,3次/d,開始進餐時服用,二甲雙胍0.5g,3次/d,餐前30 min服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基本方:葛根、黃芩、黃連、黃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黃、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劑/d(一方制藥生產的中藥顆粒制劑),開水沖化后分早、中、晚3次溫服。2組療程均為30d,連續治療3個療程。加減:大便秘結或排便不爽者加火麻仁:小便頻數量多者加益智仁;腎陰虛甚者加枸杞子;心慌失眠者加酸棗仁、合歡花;腰酸疼痛者加狗脊、菟絲子;伴冠心病心絞痛者加瓜蔞、薤白;肺陰虛其者加百合;視力障礙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消渴善饑者加熟地黃。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多次正常;好轉: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3.2治療結果見表1。
4典型病例
王某,男,59歲,2013年7月8日初診。近年來日漸消瘦,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干渴引飲,汗多尿多,食欲旺盛,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白膩,脈弦滑。空腹血糖15.9 mmol/L,餐后血糖20.5 mmol/L。診斷:消渴,證屬津虧氣傷,濕熱內盛。治宜益氣生津,清熱除濕。自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葛根、黃芩、黃連、黃柏、萆薢、五味子、天花粉、生地黃、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劑/d(一方制藥生產的中藥顆粒制劑),開水沖化后分早、中、晚3次溫服。7劑后復診:諸癥減輕,查空腹血糖13.5 mmol/L,餐后血糖17.8 mmol/L。原方加太子參1袋再服7劑。三診:精神轉佳,患者自訴體力如常。再查空腹血糖10.1 mmol/L,餐后血糖14.8 mmol/L。原方減黃柏、生地黃續服。其后患者多次自查:空腹血糖:5.5~7.3 mmol/L,餐后血糖:8.2~10.4 mmol/L。9月24日復查: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血糖9.2 mmol/L。囑繼續加強體育鍛煉,控制飲食,監測血糖,規范服藥。隨訪3個月,血糖基本穩定在:空腹血糖5.5~6.2 mmol/L,餐后血糖7.7~10.3 mmol/L。
5討論
祖國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就對糖尿病有了認識。《黃帝內經》中有“五臟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記載;后代醫家又將消渴一癥,分為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機總為陰虛液損燥熱內盛致津液代謝失常而成。劉完素《三消論》說:“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郁熱所成也”當今之人,每每過食肥甘厚味,常致脾胃運化失健,濕熱中阻。故臨床多見肺胃熱盛型消渴。也有醫家又將其分為肺胃燥熱型和胃火熾盛型。《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病變雖涉及肺、脾、胃、腎,但主要在肺胃。葛根黃芩黃連湯方中葛根,其味辛性涼,既可解肌熱,又可清腸熱,還可升胃腸津液,
歷代醫家常用其治療消渴病。《本經》載:葛根“起陰氣”,“主消渴”;《藥性論》載“主解酒毒,止煩渴”《名醫別錄》言葛根能“療消渴”。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濕火,早在金元時期即被劉河間譽為治療消渴病的圣藥,《別錄》載:黃連“止消渴”。現代實驗認為葛根素能夠增強胰島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島素生物效應,改善胰島素抵抗[1]。程益春教授[2]采用葛根治療糖尿病。謝謀華等[3]認為黃連所含黃連素能夠較好的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采用含黃連、葛根的方藥治療糖尿病,收到了顯著的降血糖作用。黃芩能清肺胃實熱,佐助黃連的降糖效果;甘草和中調味。筆者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基礎上,加入黃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黃、玉竹、石斛、滋陰降火以助其力,再添五味子之酸斂生津,以防苦寒太過。諸藥合用共奏清瀉肺胃,養陰生津之功。
參考文獻:
[1]楊娜,馬峰,張麗榮,等.單味中藥有效成分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機理探討[J].吉林中醫藥,2009,29(3):244-246.
[2]崔云竹.程益春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5):732-733.
[3]謝謀華,路翠棉.地黃降糖丸治療Ⅱ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7,27(6):22-23.endprint
關鍵詞: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中藥;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6-02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及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內分泌紊亂綜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糖尿病的90%~95%。筆者采用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經中醫辨證屬于肺胃熱盛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35~66歲,平均53歲;病程2~12 a,平均5.8 a。對照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36~65歲,平均54歲;病程2~13 a,平均6.1 a。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輕重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選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臨床多見口干多飲,多食善饑,倦怠乏力,小便頻數,大便秘結或排便不爽,肥胖或無其它理由解釋的體重減輕等癥狀,并符合下列條件者: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有嚴重心、腦、肝、腎等其他疾病患者。依據1993年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標準》,參照1992年中國中醫藥學會消渴病(糖尿病)專業委員會通過的《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中醫辨證為肺胃熱盛型消渴。
2治療方法
2組病例均給予基礎治療(糖尿病飲食、運動鍛煉以及糖尿病教育)。對照組給予阿卡波糖(拜糖蘋)片50mg,3次/d,開始進餐時服用,二甲雙胍0.5g,3次/d,餐前30 min服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基本方:葛根、黃芩、黃連、黃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黃、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劑/d(一方制藥生產的中藥顆粒制劑),開水沖化后分早、中、晚3次溫服。2組療程均為30d,連續治療3個療程。加減:大便秘結或排便不爽者加火麻仁:小便頻數量多者加益智仁;腎陰虛甚者加枸杞子;心慌失眠者加酸棗仁、合歡花;腰酸疼痛者加狗脊、菟絲子;伴冠心病心絞痛者加瓜蔞、薤白;肺陰虛其者加百合;視力障礙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消渴善饑者加熟地黃。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多次正常;好轉: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3.2治療結果見表1。
4典型病例
王某,男,59歲,2013年7月8日初診。近年來日漸消瘦,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干渴引飲,汗多尿多,食欲旺盛,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白膩,脈弦滑。空腹血糖15.9 mmol/L,餐后血糖20.5 mmol/L。診斷:消渴,證屬津虧氣傷,濕熱內盛。治宜益氣生津,清熱除濕。自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葛根、黃芩、黃連、黃柏、萆薢、五味子、天花粉、生地黃、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劑/d(一方制藥生產的中藥顆粒制劑),開水沖化后分早、中、晚3次溫服。7劑后復診:諸癥減輕,查空腹血糖13.5 mmol/L,餐后血糖17.8 mmol/L。原方加太子參1袋再服7劑。三診:精神轉佳,患者自訴體力如常。再查空腹血糖10.1 mmol/L,餐后血糖14.8 mmol/L。原方減黃柏、生地黃續服。其后患者多次自查:空腹血糖:5.5~7.3 mmol/L,餐后血糖:8.2~10.4 mmol/L。9月24日復查: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血糖9.2 mmol/L。囑繼續加強體育鍛煉,控制飲食,監測血糖,規范服藥。隨訪3個月,血糖基本穩定在:空腹血糖5.5~6.2 mmol/L,餐后血糖7.7~10.3 mmol/L。
5討論
祖國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就對糖尿病有了認識。《黃帝內經》中有“五臟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記載;后代醫家又將消渴一癥,分為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機總為陰虛液損燥熱內盛致津液代謝失常而成。劉完素《三消論》說:“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郁熱所成也”當今之人,每每過食肥甘厚味,常致脾胃運化失健,濕熱中阻。故臨床多見肺胃熱盛型消渴。也有醫家又將其分為肺胃燥熱型和胃火熾盛型。《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病變雖涉及肺、脾、胃、腎,但主要在肺胃。葛根黃芩黃連湯方中葛根,其味辛性涼,既可解肌熱,又可清腸熱,還可升胃腸津液,
歷代醫家常用其治療消渴病。《本經》載:葛根“起陰氣”,“主消渴”;《藥性論》載“主解酒毒,止煩渴”《名醫別錄》言葛根能“療消渴”。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濕火,早在金元時期即被劉河間譽為治療消渴病的圣藥,《別錄》載:黃連“止消渴”。現代實驗認為葛根素能夠增強胰島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島素生物效應,改善胰島素抵抗[1]。程益春教授[2]采用葛根治療糖尿病。謝謀華等[3]認為黃連所含黃連素能夠較好的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采用含黃連、葛根的方藥治療糖尿病,收到了顯著的降血糖作用。黃芩能清肺胃實熱,佐助黃連的降糖效果;甘草和中調味。筆者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基礎上,加入黃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黃、玉竹、石斛、滋陰降火以助其力,再添五味子之酸斂生津,以防苦寒太過。諸藥合用共奏清瀉肺胃,養陰生津之功。
參考文獻:
[1]楊娜,馬峰,張麗榮,等.單味中藥有效成分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機理探討[J].吉林中醫藥,2009,29(3):244-246.
[2]崔云竹.程益春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5):732-733.
[3]謝謀華,路翠棉.地黃降糖丸治療Ⅱ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7,27(6):22-23.endprint
關鍵詞: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中藥;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6-02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及生活方式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內分泌紊亂綜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糖尿病的90%~95%。筆者采用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經中醫辨證屬于肺胃熱盛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9月—2013年8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76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35~66歲,平均53歲;病程2~12 a,平均5.8 a。對照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36~65歲,平均54歲;病程2~13 a,平均6.1 a。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輕重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選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臨床多見口干多飲,多食善饑,倦怠乏力,小便頻數,大便秘結或排便不爽,肥胖或無其它理由解釋的體重減輕等癥狀,并符合下列條件者: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②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合并有嚴重心、腦、肝、腎等其他疾病患者。依據1993年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標準》,參照1992年中國中醫藥學會消渴病(糖尿病)專業委員會通過的《消渴病(糖尿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中醫辨證為肺胃熱盛型消渴。
2治療方法
2組病例均給予基礎治療(糖尿病飲食、運動鍛煉以及糖尿病教育)。對照組給予阿卡波糖(拜糖蘋)片50mg,3次/d,開始進餐時服用,二甲雙胍0.5g,3次/d,餐前30 min服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加味葛根黃芩黃連湯,基本方:葛根、黃芩、黃連、黃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黃、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劑/d(一方制藥生產的中藥顆粒制劑),開水沖化后分早、中、晚3次溫服。2組療程均為30d,連續治療3個療程。加減:大便秘結或排便不爽者加火麻仁:小便頻數量多者加益智仁;腎陰虛甚者加枸杞子;心慌失眠者加酸棗仁、合歡花;腰酸疼痛者加狗脊、菟絲子;伴冠心病心絞痛者加瓜蔞、薤白;肺陰虛其者加百合;視力障礙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消渴善饑者加熟地黃。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多次正常;好轉: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3.2治療結果見表1。
4典型病例
王某,男,59歲,2013年7月8日初診。近年來日漸消瘦,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干渴引飲,汗多尿多,食欲旺盛,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白膩,脈弦滑。空腹血糖15.9 mmol/L,餐后血糖20.5 mmol/L。診斷:消渴,證屬津虧氣傷,濕熱內盛。治宜益氣生津,清熱除濕。自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葛根、黃芩、黃連、黃柏、萆薢、五味子、天花粉、生地黃、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1劑/d(一方制藥生產的中藥顆粒制劑),開水沖化后分早、中、晚3次溫服。7劑后復診:諸癥減輕,查空腹血糖13.5 mmol/L,餐后血糖17.8 mmol/L。原方加太子參1袋再服7劑。三診:精神轉佳,患者自訴體力如常。再查空腹血糖10.1 mmol/L,餐后血糖14.8 mmol/L。原方減黃柏、生地黃續服。其后患者多次自查:空腹血糖:5.5~7.3 mmol/L,餐后血糖:8.2~10.4 mmol/L。9月24日復查:空腹血糖5.8 mmol/L,餐后血糖9.2 mmol/L。囑繼續加強體育鍛煉,控制飲食,監測血糖,規范服藥。隨訪3個月,血糖基本穩定在:空腹血糖5.5~6.2 mmol/L,餐后血糖7.7~10.3 mmol/L。
5討論
祖國醫學在兩千多年前就對糖尿病有了認識。《黃帝內經》中有“五臟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記載;后代醫家又將消渴一癥,分為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機總為陰虛液損燥熱內盛致津液代謝失常而成。劉完素《三消論》說:“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郁熱所成也”當今之人,每每過食肥甘厚味,常致脾胃運化失健,濕熱中阻。故臨床多見肺胃熱盛型消渴。也有醫家又將其分為肺胃燥熱型和胃火熾盛型。《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病變雖涉及肺、脾、胃、腎,但主要在肺胃。葛根黃芩黃連湯方中葛根,其味辛性涼,既可解肌熱,又可清腸熱,還可升胃腸津液,
歷代醫家常用其治療消渴病。《本經》載:葛根“起陰氣”,“主消渴”;《藥性論》載“主解酒毒,止煩渴”《名醫別錄》言葛根能“療消渴”。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濕火,早在金元時期即被劉河間譽為治療消渴病的圣藥,《別錄》載:黃連“止消渴”。現代實驗認為葛根素能夠增強胰島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島素生物效應,改善胰島素抵抗[1]。程益春教授[2]采用葛根治療糖尿病。謝謀華等[3]認為黃連所含黃連素能夠較好的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采用含黃連、葛根的方藥治療糖尿病,收到了顯著的降血糖作用。黃芩能清肺胃實熱,佐助黃連的降糖效果;甘草和中調味。筆者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基礎上,加入黃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黃、玉竹、石斛、滋陰降火以助其力,再添五味子之酸斂生津,以防苦寒太過。諸藥合用共奏清瀉肺胃,養陰生津之功。
參考文獻:
[1]楊娜,馬峰,張麗榮,等.單味中藥有效成分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機理探討[J].吉林中醫藥,2009,29(3):244-246.
[2]崔云竹.程益春教授治療糖尿病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5):732-733.
[3]謝謀華,路翠棉.地黃降糖丸治療Ⅱ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7,27(6):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