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虹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誤區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教學理念的發展,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也存在著一些誤區,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反復分析,將課文復雜化
這些年,文本細讀理念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廣泛傳播,但一些教師對這一教學理念生搬硬套,硬是把原本無深意的字句挖掘出微言大義,把不難理解的教材分析得“剪不斷,理還亂”。如小學語文第六冊《燕子》的第一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三年級的學生只要明白燕子是什么動物,理解這段話的大意即可。但一些教師在這句話上大做文章,分析其中的文采和表達方法,還要求學生仿寫。這就將課文復雜化了,使得本來輕松的閱讀教學進入了艱澀的誤區。
2.追求“愉快”,忽視了教學任務
“愉快教育”是針對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負擔日益加重的教學實際提出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從而自主、積極地去學習。從一些教學實例來看,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忙于“尋找樂趣”,使教學形態趨于“游戲化”,而沒有游戲的課程就索然無趣。
3.模仿教學形式,疏于自我提升
近幾年,上課凡“講”,就有“灌”的嫌疑,于是許多教師非常熱衷于學習各種新形式的教學方法。其實,講解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問題在于如何講得準確、精彩而深刻。大部分優秀的示范課、精品課,其核心生命力就在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參與。所以,教師應當加強自身的教學水平,而不是一味把精力放在教學方法的改變上。
以上誤區,都忽略了閱讀教學的本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要有多向、深層次的交流過程,以學生的讀書思考為基礎,加之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閱讀能力。
二、小學閱讀教學方法中的關鍵
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明確目標,循序漸進,緊扣閱讀教學的本質,做一名指路人和引導者。對此,筆者淺談教學過程中關鍵的幾點:
1.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發現讀書的樂趣,但不能等待學生自己去發覺。實踐證明,多數的學生不會提前預習課文或者只是草草讀一遍了事,這樣的預習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因此教師要“領”著學生閱讀,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教材每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擇的,都有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最好切入點。例如某教師講《魯濱遜漂流記》前,問學生:“你們見過大海嗎?想不想一個人住在大海中的小島上?”學生聽完,馬上就開始了討論。這時教師讓幾個學生說說如果自己在一個小島上會怎么樣、該怎么辦,再讓學生從課文中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這樣一來,學生們都讀得非常認真。
此外,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很多,例如還原情境、開展討論、巧設問題、使用影像等等。
2.重視學生自己閱讀的過程
激發閱讀興趣僅僅是一個開始,為了充分發揮閱讀的作用,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自行閱讀。
但是多數教師認為既然課前安排了預習,課上只要簡單地檢查、糾正,就算是讀過了課文,節省下來的時間都用來分析課文,以保證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殊不知,淡化“讀會”的過程,用分析和提問代替學生理解課文和自主探究的過程,是學生們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與文本充分對話。教師要真正把課堂學習、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內容,“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小學生還沒有良好的閱讀方法,因此教師的正確引導必不可少。初讀課文時,學生按課文“導讀”進行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要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找出難點,記下感悟。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可以發現自己哪方面需要提高。
教師可設計一些簡單易做的練習題,如根據意思概括詞語等,答案不必強求一致,為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創造自由的空間。
3.師生的深入交流
學生在閱讀完成后,會對文章大意有自己的解讀,也不免出現一些疑問和誤讀。這時,學生最需要的是教師的解惑答疑,以引領學生深入分析、透徹理解。一般來說,教師需要在這個階段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化解難點,促難為易
在提倡文本細讀的前提下,對文本難點的解讀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高瞻遠矚,深入到文字的骨子里,把握好時代背景,找出文字之間的邏輯、情感關系,達到融會貫通。如在講授《北京的春節》時,因為文章寫的是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和現在比有了很大差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失去了探究學習的興趣。于是筆者在課下搜集了大量老北京過春節的資料和圖片,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和現在的風俗習慣進行對比講解,找出其中的變化,學生們十分積極,于是難點被輕松地化解。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差距較大,難點也就不同,這部分的教學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
(2)梳理暢通,解除困惑
一位教師在教學《清澈的湖水》一文時,有學生對“突然,一個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魚,小魚嚇跑了,湖水變得滿是皺紋,美麗的景色不見了”這句話中的“滿是皺紋”表示不明白,大家的解釋也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景下,教師沒有忙于解釋,而是繼續提出問題,引導同學們思考,學生們又積極地再次閱讀課文,不一會兒,就有人提出了富有見地的理解。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非常注重學生自己的理解體會,以一個“引路人”而不是無所不知的“答案庫”的形象出現,運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閱讀的邏輯和層次,消除他們的困惑。
(3)及時復位,正確引導
當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后,學生會變得非常積極,有時甚至會在討論中不知不覺轉換了話題。如果教師聽之任之,學生的思維就會越跑越遠,課堂教學表面上“轟轟烈烈”,而實際上收效甚微。此時,教師需要進行及時的點撥,使學生緊緊圍繞著課堂和文本展開思維,避免把話題的重點延伸到課本之外,把閱讀課變為“聊天課”和“想象課”。
4.拓展閱讀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發展,同時也是對學生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檢驗,正確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的文章《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都出自我國的古典經典名著,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很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讀名著原文,指導他們閱讀,使他們進一步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人物形象,不僅對理解課文有幫助,更能讓學生接觸到中華民族的瑰寶。
小學閱讀教學不僅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教師同樣意義重大。教師不應該把閱讀教學僅僅看成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思考、研究和創造的過程,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另外,小學閱讀教學,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要不斷地從教學的實踐中去摸索、創新。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荔彎區環市西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