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教師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尊重學生生活經驗,適時評價學生,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 新課程標準 角色 興趣 自主探究 評價
一、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為使每個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思想、經驗,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無論是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方案,都應以幫助學生養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扮演著多種角色:知識的傳遞者、課堂的組織者、學生的合作者、家長的代理人、學生的楷模、心理咨詢者。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步學會如何學習數學,如何學好數學。
二、提高數學教學趣味,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創設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蔽以诮虒W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這一課時,在課堂上,我創設了有趣的教學情境,設計了讓學生感興趣的數學游戲和數學活動,學生始終都處于興奮狀態。如“動手操作,感知面在體上”這一環節,讓學生利用準備好的學具充分動手,這一活動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使他們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好奇心。
(二)抓住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一年級“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問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教學內容,創設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求一共用多少根小棒時,列出的加法算式中加數相同。然后呈現情境圖,引導學生分析選擇有用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和廣泛的活動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親自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動機和興趣。
三、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探究
(一)提供空間,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核心。”如:我在教“十幾減5、4、3、2”這一課時考慮到,如果再簡單地教給學生已不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了,因此,在新知的探究過程中,我設計了小組交流、全班互動交流等環節,把課堂教給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一位學生上講臺講解了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臺下的學生自發地對其發言進行質疑、反駁或補充。這樣的學習經歷不僅使學生真正理解了算理算法,而且在這一展示中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鍛煉了學生的膽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把“學生為本”落到了實處。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獲得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如我在教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這一課時,我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激起學生思維的一個環節:“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把物體上的這些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面畫在紙上呢?”一顆小小的石子敲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高潮。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整體,既有學生的動手操作,又有學生的與表述,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四、聯系生活實際,感悟數學魅力
(一)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學一年級“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在導入新課的環節上,直截了當地出示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認識那些人民幣”“怎樣認識的”,使學生初步感知到了各種人民幣。接著,設計了給人民幣分類的環節,在分類環節中,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然后設計了人民幣兌換環節,主要采取互動的形式,通過師生之間兌換,生生之間的兌換,大大提高了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僅會進行元與元之間、角與角之間的兌換活動,還能夠進行元與角、角與分的兌換活動。在掌握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之后還進行了模擬購物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使整個課堂教學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引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例題教學“生活化”——例題教學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樂”。比如,我在《時、分、秒》教學時我編了一個童話故事:“鐘媽媽有三個孩子,大哥時針又胖又矮,二哥分針中等身材,小弟吃飯挑食,又細又瘦。三兄弟淘氣不停地跑,結果跑得怎樣呢?……?!焙⒆觽兟犃送?,學了知識,初步感知了時針、分針、秒針的特征,同時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重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及時地關心和幫助,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當他們取得點滴成績時,要給予及時地表揚和鼓勵,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分享成功的喜悅。對于學習有余力并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資料,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比如,在學生合作學習中,我是常用到“你們的速度真快!”“你們看,大家都在向你們學習”。在小組合作完成時,我對每一個完成好的、結果準確的小組都送智慧星做獎勵。
總之,我認為面對新課程,我們要認真學習課標理念,轉變教師角色,大力提倡教師的創新實踐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才能讓我們的教育教學與新課標共成長。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