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亮

在華辰2012年秋季拍賣會影像專場上,一本彩色織錦外封,裝幀極為考究的畫冊《揚子風景》在數輪爭奪后,以近5萬元的價格落槌成交,中國攝影史上一位“遺失”的民國風景攝影大家也隨之浮出水面。該畫冊出自蘇格蘭裔美籍企業家、 攝影師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之手,民國初年,他曾兩次沿長江溯流而上,在拍攝條件并不理想的情況下記錄了秀麗壯美的三峽風景。
在上海的洋人社區中,唐納德·曼尼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他于1899年來到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的董事經理,在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加入公共租界中的準軍事組織上海義勇隊(Shanghai Volunteer Corps),并有出色表現。
曼尼早期的攝影生涯,比如從何時何地為何開始攝影等問題仍困惑著攝影史學者。早期的攝影師往往需要自己購買藥品配制顯定影液,而這些藥品在當時都由藥房經銷。曼尼供職的屈臣氏大藥房也經銷照相器材、照相藥水及其他材料。無疑,工作上的便利為曼尼提供了研究攝影技術的條件。據上海業余攝影協會的資料,早在1903年4月,曼尼就曾與該協會成員分享過使用手持照相機拍攝的經驗:“關于手持相機拍攝,很遺憾我無法傳授給大家一些新奇或有趣的攝影方法,只希望我的一些經驗能對大家有所幫助。”1904年6月,他在該協會分享了自己使用慢性感光印相紙(gaslight paper)的經驗, 1905年12月他舉辦的講座則是關于如何給照片上色。
曼尼的第一本攝影畫冊是初版于1920年的《北京美觀》(The Pageant of Peking)。該畫冊收錄了66張作品,內容包括頤和園、碧云寺、北海、孔廟、戒臺寺風景名勝以及當時北京的市井生活場面,是難得一見的關于當時北京的大型攝影畫冊。該畫冊初版僅印制1000本,出版后大受歡迎,在隨后數年里多次再版。
《揚子風景》(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是他續《北京美觀》之后的又一力作,該畫冊出版于1926年,限量發行1000本,收錄了手工上色的原版銀鹽照片12 張和38張凹版印刷照片,記錄了民國期間的晴灘、夔府、巫峽、獺洞灘、黃陵廟、文山、萬縣縣城、風箱峽、燈影峽、牛肝馬肺峽、張飛廟、重慶縣城等長江景致,以及汽船、渡船、纖夫和紅船等反映當時內河航運狀況的圖片,是繼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之后有關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攝影作品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精美的中國攝影畫冊之一。
此外,他還出版過《山水寫真》(China by Land and Water)、《中國風景畫》(Glimpses of China)、《中國美術畫》(Picturesque China)、《中國南與北》(China,North and South)等畫冊,這些畫冊收錄了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寧波、無錫、威海衛等地,以及長江、閩江流域的風景民俗。
曼尼的畫冊在制作上十分考究,封面常常采用彩色織錦,內頁所有的照片都采用手工粘貼。他偏愛凹版和珂羅版印刷,但不拒絕采用多種實驗方法印刷,如采用以突出照片木紋及織紋的手繪印刷方式,和具有銅版畫和雕版畫視覺效果的方式。在他的眾多畫冊中,《北京美觀》是老北京大型攝影畫冊中的經典,不過最珍貴的當屬《揚子風景》,該影集中攝影家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長江流域,尤其是三峽宜昌至重慶段的自然及人文景觀。該畫冊雖不如《北京美觀》厚重,但收錄的50幀圖片中包括12張原版手工上色的銀鹽彩色照片,堪稱民國時期攝影藝術的精品。
除了攝影畫冊外,曼尼的攝影作品還出現在報紙的圖片版上,或是作為插圖出現在其他出版物中,有一些攝影作品也曾被制成年歷售賣。《中國庭院中的女人》(My Lady of the Chinese Courtyard)為一本民國時期女子的家信集,被傳教士伊麗莎白·庫珀譯成英文,于1914年出版,該書選用了曼尼20余張反映江南水鄉的風土人情照片作為插圖。格雷琴·梅·菲特金于1922年出版的《大江:長江航行旅程的故事》(The Great River: the story of a voyage on the Yangtze Kiang)則選用了曼尼在長江流域拍攝的照片,其中部分照片后收錄于《揚子風景》中。
作為20世紀上半葉的攝影家,曼尼攝影技術精湛,堅守著傳統的濕版攝影工藝。他不注重特定內容,但十分注重拍攝角度和畫面效果,無論是晨霧、湖泊、江河、風光,還是橋梁、街市、胡同甚至灰塵漫天的篷車隊,都十分注意光影、陰影和質感與層次,喜好側逆光,作品呈現著朦朧而細膩的獨特美感,有些照片還具有國畫般的情趣,可作為中國文人畫意攝影的參照物,去感受東西方攝影文化的差異,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占領上海租界,加大對英美等所謂敵國僑民的管理,并于1943年設立上海集中營。據研究上海集中營的美國學者萊克(Greg Leck)在《帝國的俘虜: 日本在中國與香港的集中營》一書中介紹,曼尼在1943年3月進入龍華集中營,由于環境惡劣,年近七旬的他身體狀況受到影響,隨后被轉移到醫院治療,不幸于1944年1月在上海去世。
1941年4月16日出版的《北華捷報》(The North-China Herald)評論道“中國虧欠他(曼尼)太多,因為曼尼以中國的大好河山和人物風貌為題材拍攝了大量優美的照片。”由于政治更迭和時間的流逝,曼尼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為歷史所遺忘。好在包括大英圖書館在內的歐美各大機構收藏有他留下的不朽作品和影集,直到2008年曼尼作為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辦的“1860-1930英國藏中國歷史照片”展中最后一位攝影家被介紹給中國讀者后,引起學者和藏家的關注,讓后人重新認識到這位民國攝影史上需要認真研究的,堪稱最優秀的風景攝影大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