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民
新課標下的高考選擇題往往是依據新觀點、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新角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再認、調動和運用歷史基本知識,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2014年新課標地區高考題為例談談歷史選擇題的解題技巧。
一、要善于抓住“題眼”,提煉關鍵信息
“題眼”是題中顯性的或隱藏的關鍵信息,如特殊的知識點、各種限定詞和特定的稱謂等。高考題因為歷史史料復雜多變,潛在信息隱蔽難尋,易使人陷入困境,找出題中的題眼則是做題的突破口。
例1:(2014安徽文綜卷17)一位農民在日記中寫道:“由于單家獨戶的經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襲擊,有的貧農家底薄,缺資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難不少,出現了個別賣地賣牲口、出賣勞動力的現象。政府號召組織起來,在搭工幫工的基礎上成立互助組。我是青年團員,還是鄉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嗎?”其描述反映的是(?搖?搖?搖?搖)
A.農業合作化
B.“三年經濟困難”時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此題的關鍵信息是“互助組”和“賣地”,從材料中可知農民積極參加成立互助組。互助組是三大改造時期農民集體勞動組織,后發展成為農業合作社,找到題眼就直接選出正確答案A。反之,從“賣地”可知此時土地性質是私有的,而1956年后我國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已經確立,故排除B、C、D。
例2:(2014福建文綜卷16)長征期間,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民族矛盾加劇,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進行重大調整。這一調整是指(?搖?搖)
A.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B.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路線
C.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D.召開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解析:此題關鍵信息是“民族矛盾”。民族矛盾應是中華民族與外族的矛盾而不應是國家內部的矛盾,C項是處理中日關系,符合題意。
二、要注意選項與題干的相互關系
高考歷史選擇題具有很嚴密的邏輯性,選項和題干之間是相互呼應的,往往與題干聯系最緊密的選項就是正確答案。要做好此類題,首先要分析清楚、高度概括題干內容,再從選項中找出最佳選項。
例3:(2014安徽文綜卷19)當代美國政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指出:“在民主國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強大,遠勝于普通公民,但他們還不是專制君主。”這表明(?搖?搖)
A.民主國家難以避免君主專制
B.“主權在民”的觀念不斷強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權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權力受到制約
解析:此題有一定難度。分析題干,縮句后能得到主旨:政治和官僚精英不是專制君主。只有D項與主旨相呼應且合乎邏輯:由于其權利受到制約所以還不是專制君主。A項不符史實,民主國家避免不了君主專制時,還能稱其為民主國家嗎?B兩項與主旨無關;C項當政治精英能危害公民基本權利時,他就相當于專制君主,與題意不符。
例4:(2014山東文綜卷17)19世紀60年代,江浙地區出現了“蠶事乍畢絲事起,鄉農賣絲爭赴市……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紡車,無復有心種菽粟”的現象。它反映出(?搖?搖?搖?搖)
A.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侵華的主要手段
B.開埠通商促進江浙地區民族工業發展
C.中國對外貿易由入超變為出超
D.市場擴大刺激了江浙地區絲織業發展
解析:此題強調江浙地區出現新現象,題干指出了該現象的內容,原因。大致意思是由于海外購買力的激增,大大促進了江浙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甚至放棄農業來從事紡織業和商品交易。故D項最符合題意。A、C兩項與史實不符,此時列強侵華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輸出,中國對外貿易則因鴉片走私由出超變為入超;B項與材料不符,從“紡車”可以看出當時仍是手工業而非民族工業。
三、要注意史學常識的積累
歷史常識在課本中沒有明確提及,但它是學生學習歷史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因此近年來對考生人文素養的考查的試題也比較多。需要平時積累的常識有:對古人的稱呼、干支紀年法、史書體例、古籍分類、節日由來、節氣等。掌握和運用歷史常識對我們解題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5:(2014新課標全國卷Ⅰ24)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搖?搖?搖?搖)
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
B.政治統治借助于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通過對歷史常識“天子”、“子民”的理解可以較迅速地正確解答此題。“天子”為皇帝的別稱,即皇帝為“上天的兒子”。“子民”,即皇帝以民為子之意,因此皇帝祭天帶有祭祖之意,通過祭天闡釋君權神授,證明其統治的合法性,可見祭天祭祖是手段,維護統治是目的,故B項正確。
四、要做到地方史與課本知識的遷移
在新課標自主命題的省份,其命題的一大特色是適當地結合地方史料和鄉土資源,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如2009年到2014年安徽文綜歷史卷中都占有固定分值。在這些地區的考生在學習中應注意地方史與課本的結合與遷移。
例6:(2014浙江文綜卷14)下列是宋、元、民國、當代編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錄,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搖?搖)
①《山陰志》:選舉、書院、學堂、新軍、警察
②《臨安志》:宮闕、宗廟、三省、臺閣、禁軍、科舉、坊市
③《四明志》:職官考(府州官員)、學校考(本路蒙古學、本路儒學)
④《紹興志》:科學技術、報刊、文物古跡、名家學術思想
A.①②④③?搖?搖?搖?搖B.②③①④?搖?搖?搖?搖C.③①②④?搖?搖?搖?搖D.③①④②
解析:本題以地方志為載體,既凸顯浙江地方特色,又把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結合起來靈活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遷移的能力。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特征,從新軍、警察,禁軍、坊市,本路蒙古學,科學技術、文物古跡等可知①②③④分別是民國、宋、元和當代。B項正確。
學無定法,歷史選擇題具有知識覆蓋面廣、靈活性強、信度高、能力要求高的特點,只有學生對其足夠重視,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善于總結,提高解題能力,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