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鳳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讓學生機械地接受定義、公式、定理,而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尤為重要的是——數學課堂是思維活動的教學,而思維總是指向解決某個問題的,沒有問題就不會有思維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是發展學生數學認知結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邏輯力量.因此,加強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巧設“問題情境”,把問題作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中,是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促使學生由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探索轉變的一種有效辦法.教師要不斷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與所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望,從多層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談談體會.
一、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參與興趣
在教學中巧設懸念、設置疑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巧設疑問是指不拘泥于書本,不依循于常規,結合當前實際,學生依據現有的知識水平,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設計、新意圖、新途徑,標新立異,別出心裁,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特別在高一講研究性課時,我大膽變更審題切入口,以疑導思,引發學生的思維想象,培養學生思維的針對性和嚴密性.創建研究性課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問題:某工廠2001年1月、2月、3月生產某種產品分別為1萬件、1.2萬件、1.3萬件,為估計今后每個月的產量以便安排供銷,以這三個月的產品數量為依據,找一個模擬該產品的月產量y與月份數x的函數關系,模擬函數在二次函數式及函數y=a·b■+c(a、b、c為常數)中選擇,若4月份產量為1.37萬件.請問以上兩個函數中的哪個函數模擬更接近于實際生產情況?
先讓學生議論、討論、思考,然后老師設疑導思:用1月、2月、3月的數據代入兩函數式,求出兩函數式的系數和常數;然后用x=4代入兩個函數式子求出y值,比較哪一個數值與1.37更接近.
在導思過程中,允許學生大膽質疑.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要用1、2、3月的數據求函數式,再比較4月份的數據?可不可以用1、2、4月的數據求函數式,再比較3月份的數據呢?
根據學生的質疑,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因勢利導,讓學生討論如果可以則結果如何.課堂氣氛頓時活躍,有的討論,有的動筆計算.老師可以進一步導思:可以變更審題的角度嗎?實際生活允許這樣嗎?這題還有其他想法嗎?還可以對哪些已知條件變更?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加以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進入廣闊的空間.并建議同學們到社會做一調查:模擬函數式子有哪些?哪些模擬函數式是經常用的?模擬函數式子有什么用?哪些模擬函數式適合某些企業……
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由學生帶出并思考.主動并深入地聯系實際,逐步展開和討論,做到在研究中學習和探索真理,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推向更深、更廣的境界,使學生的能力一步步得到提高.以疑導思,有效激活創新思維,并使它得以產生、維持和深入.
二、分層揭示矛盾,引導學生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分層設問,揭示矛盾,引導學生透過已知揭示未知,調動學生學習主體的思維能力,達到證明和解綜合題的目的.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創新性.
例:P(x■y■)在■+■=1上動,OP交■+■=1于R(x■,y■),Q(x,y)在OP上,且OQ·OP=OR■,求Q的軌跡.
分析:在高考的解析幾何題中,往往未知數多,運算量大,已知條件不熟悉,大多數學生不敢碰,采用逃避.但如果我們采取分層設問,引導學生透過已知揭示未知,就能達到證明和解答綜合題的目的.
師:已知條件有什么?求什么?
生:P在直線上,R在橢圓上,OQ·OP=OR■,O、P、R、Q共線,求軌跡.
師:把已知內容翻譯成數學語言或式子.
生:P在直線上即■+■=1,R在橢圓上即■+■=1,OQ·OP=OR■……O、P、R、Q共線……
學生往往連題目講什么也不知,就開始做題,這是學生的盲目性思維.老師可以通過分層設問,引導學生先弄清題意,才能克服盲目性思維,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師:如何利用OQ·OP=OR■?用距離公式太繁,可以觀察圖形嗎?
生:相似成比例,x·x■=x■■,y·y■=y■■.再利用直線與曲線的交點,互相消元,運算量大.
師:注意已知■+■=1和■+■=1怎樣用.
生:■+■=1=■+■.
師:我們現在是求x,y的關系式,可不可以用x,y代替x■,y■x■,y■,注意O、P、R、Q共線.
生:……
如何揭示已知與已知、已知與求證的聯系,是教師分層設問成功的關鍵,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否開展的關鍵.
師:OQ·OP=OR■還可以變成什么形式?
生:■=■.
師:成比例,一般怎樣處理.
生:令■=■=t,則x■■=tx■,y■■=ty,x■=tx,y■=ty,■+■=1=■+■,約t配方得所求.
用常規方法講解,學生覺得數學既枯燥又難,對學習數學會失去主動性.如果指導學生變更已知與求證的聯系,另辟捷徑,學生就會主動、積極地參與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教會思考問題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通過指導學生變更已知與求證的聯系,學會對知識重新整合,靈活運用,使學生創新性思維更靈活和更廣闊.
三、反思多變,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有繼承才有發展,有發展才有創新,發展需要繼承前人的學習經驗.作為人類知識精華的課本,它積累了幾千年人類文明的精髓.我們要創新,首先就要了解課本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去創造、去發展.把舊的成分進行新的變更組合或拓展內容,這就是創新.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深挖教材,將課本中的問題進行變更和創新思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因循守舊,處處都有創新意念,養成獨立思考和批判繼承的習慣,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endprint
例如,我在講授下題中,采用對問題的條件、結構、特征、結論等進行變更、再創造的方法,使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的融會貫通,更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問題:過拋物線焦點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通過點P和拋物線頂點的直線交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
分析:已知是通過點P和拋物線頂點的直線交準線于點M,求證是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首先要求學生調換已知與求證的位置,并證明它是否成立?有的學生把題目變成為:過拋物線焦點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且交拋物線的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PM通過拋物線的頂點.老師點評:這正是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19題,這一點評極大地鼓舞了學生,激勵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老師提出新問題:如果將內容進行變更拓展?有的學生想到將拋物線換成橢圓或雙曲線.如:過橢圓焦點F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直線MQ平行于橢圓的對稱軸且交焦點F對應的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PM通過橢圓的焦點F與相對應的準線間的中點.
一連串的變更將舊知識組成新內容,迸發出創新火花.在教學過程中,以思維訓練作為切入點,雖題目形式不同,內容不同,但其結構沒變,解題思想方法沒變.但從舊問題的重新變更整合中,學會了創新,學會了發展.
四、拓展思維過程,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學習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重視過程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數學問題的研究使學生處于探索狀態,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合情推理、有據的猜測,大膽質疑,勇于探索,樂于研究,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使學生在設疑—釋疑—激疑—再釋疑的循環中,以情感為基礎,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優化思維過程,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求同求異,舊中探新.不但學會了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得到了新的升華,他們完成了一次次創新,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更獲得了創新的體驗.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教師的教學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提供條件.在課堂中鞏固知識,完善自我,同時使能力升華,知識再生.讓學生充分思考,暢所欲言,互相研討,尋求答案,探索規律,使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endprint
例如,我在講授下題中,采用對問題的條件、結構、特征、結論等進行變更、再創造的方法,使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的融會貫通,更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問題:過拋物線焦點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通過點P和拋物線頂點的直線交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
分析:已知是通過點P和拋物線頂點的直線交準線于點M,求證是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首先要求學生調換已知與求證的位置,并證明它是否成立?有的學生把題目變成為:過拋物線焦點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且交拋物線的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PM通過拋物線的頂點.老師點評:這正是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19題,這一點評極大地鼓舞了學生,激勵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老師提出新問題:如果將內容進行變更拓展?有的學生想到將拋物線換成橢圓或雙曲線.如:過橢圓焦點F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直線MQ平行于橢圓的對稱軸且交焦點F對應的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PM通過橢圓的焦點F與相對應的準線間的中點.
一連串的變更將舊知識組成新內容,迸發出創新火花.在教學過程中,以思維訓練作為切入點,雖題目形式不同,內容不同,但其結構沒變,解題思想方法沒變.但從舊問題的重新變更整合中,學會了創新,學會了發展.
四、拓展思維過程,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學習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重視過程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數學問題的研究使學生處于探索狀態,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合情推理、有據的猜測,大膽質疑,勇于探索,樂于研究,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使學生在設疑—釋疑—激疑—再釋疑的循環中,以情感為基礎,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優化思維過程,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求同求異,舊中探新.不但學會了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得到了新的升華,他們完成了一次次創新,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更獲得了創新的體驗.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教師的教學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提供條件.在課堂中鞏固知識,完善自我,同時使能力升華,知識再生.讓學生充分思考,暢所欲言,互相研討,尋求答案,探索規律,使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endprint
例如,我在講授下題中,采用對問題的條件、結構、特征、結論等進行變更、再創造的方法,使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的融會貫通,更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問題:過拋物線焦點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通過點P和拋物線頂點的直線交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
分析:已知是通過點P和拋物線頂點的直線交準線于點M,求證是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首先要求學生調換已知與求證的位置,并證明它是否成立?有的學生把題目變成為:過拋物線焦點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直線MQ平行于拋物線的對稱軸且交拋物線的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PM通過拋物線的頂點.老師點評:這正是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19題,這一點評極大地鼓舞了學生,激勵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老師提出新問題:如果將內容進行變更拓展?有的學生想到將拋物線換成橢圓或雙曲線.如:過橢圓焦點F的一條直線與它相交于兩點P、Q,直線MQ平行于橢圓的對稱軸且交焦點F對應的準線于點M,求證:直線PM通過橢圓的焦點F與相對應的準線間的中點.
一連串的變更將舊知識組成新內容,迸發出創新火花.在教學過程中,以思維訓練作為切入點,雖題目形式不同,內容不同,但其結構沒變,解題思想方法沒變.但從舊問題的重新變更整合中,學會了創新,學會了發展.
四、拓展思維過程,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思維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學習過程是一個思維過程,重視過程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數學問題的研究使學生處于探索狀態,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合情推理、有據的猜測,大膽質疑,勇于探索,樂于研究,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使學生在設疑—釋疑—激疑—再釋疑的循環中,以情感為基礎,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優化思維過程,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求同求異,舊中探新.不但學會了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得到了新的升華,他們完成了一次次創新,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更獲得了創新的體驗.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教師的教學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提供條件.在課堂中鞏固知識,完善自我,同時使能力升華,知識再生.讓學生充分思考,暢所欲言,互相研討,尋求答案,探索規律,使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不斷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