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蘭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江蘇蘇州 215021)
在學習物理之前,中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現象和長期的經驗積累,已形成了一些對多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及看法,這就是前概念.即使有些問題他們從沒有觸及過,但是一旦新問題出現在他們面前時,學生往往會基于現象和經驗,依據他們的認知能力,對新問題給以理解或解釋.前概念與新知識之間有著合理的延伸或相似,然而前概念與科學概念并不相一致,往往有矛盾和差異.用實驗干預學生前概念,呈現前概念與新知識之間的差異,尋找證據來理解新知識,幫助學生從錯誤的前概念轉化到正確的科學概念.這種方式既符合物理學科教學的需要,也符合初中生認知的心理特點.
本文以蘇科版物理教材初二年級下冊第10章第5節“物體的浮與沉”為案例,闡述利用實驗的方式來發現、評價、突破前概念,進而達成新知識的教學設計及其實施.
學生的前概念是一種個體特定的認知圖式,往往具有隱蔽性.若用灌輸式的教學,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在不產生認識沖突的情況下,學生認識不到自己存在著錯誤的前概念,因而難以順利地產生正確的認識并形成科學的認知體系.
在教學中通過有效的途徑促進學生自主鑒別錯誤的前概念,明確這些概念是自己主觀的認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由于這些前概念來源于生活現象或以往的經驗,教師設計貼近生活且具有針對性的實驗活動,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現象,誘導學生發現自己錯誤的前概念,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例如在“物體的浮與沉”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精選兩種石塊,其中一塊體積大的為凝灰巖,另一塊體積小的為普通的鵝卵石.將兩石塊完全浸沒于水中,請學生猜想放手后石塊的運動情況.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往往猜測兩石塊都會下沉.通過實驗觀察,學生發現體積大的石塊(凝灰巖)浮起來了,而體積小的石塊(鵝卵石)沉下去了.
這時教師進行初步引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內容來解釋體積大的石塊為何上浮?學生回答:根據阿基米德原理,體積大的石塊(凝灰巖)排開液體的體積更多,受到的浮力更大,所以體積大的石塊會上浮.于是,學生們達成了第1個認識:浮力大的物體會上浮.教師再取出兩個石塊,請學生比較其所受的重力,有學生用兩手掂分量發現體積小的鵝卵石更重.教師又提出問題:鵝卵石為何會下沉?學生回答:鵝卵石所受的重力大,所以下沉.學生們達成了第2個認識:重力大的物體會下沉.這樣,潛藏在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通過實驗的演示,就被呈現出來了.
教師再演示:取出鉛球和木塊(鉛球體積大,木塊體積小),浸沒于水中釋放,發現體積大的鉛球下沉,這可以說明:所受浮力大的物體不一定上浮.當取出小鐵球和木塊(小鐵球質量小,木塊質量大),放在天平兩端時,發現木塊所受的重力大,但當浸沒于水中釋放,發現所受重力大的木塊卻浮了起來.這樣便可幫助學生獲得認識:所受重力大的物體不一定下沉.由此可知,物體的浮沉不僅僅由浮力決定,也不僅僅由重力決定.
前概念具有自發性,是學生憑自己的感性經驗構建的認識.如何讓學生逐步找出學習新知識的正確方向?對于如何讓學生認識到前概念產生的原因,僅僅憑借教師的講解是缺少說服力的.
筆者認為:來源于生活的實驗素材、簡潔明了的問題驅動,能夠指引學生思考的正確方向;分組實驗、協作交流,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降低他們思考的難度,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修正其前概念.
例如在“物體的浮與沉”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生活器材:蘋果、顏料管(將小號的水粉或水彩顏料管擠出顏料)、塑料瓶(裝沙)、氣球、橡皮泥等生活器材,引導學生探究它們浸沒于水中釋放后的運動情況.
在學生進行猜測和思考的基礎上,教師給出探究任務:怎樣使下沉的物體上浮?怎樣使漂浮的物體下沉?教師在板書匯總學生所用的方法后,啟發學生從受力分析的角度來思考因這些方法中改變了什么因素,才發生了浮沉現象的改變(如圖1所示).進而得出結論:物體的浮沉是由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浮力共同決定的.

圖1
教師展示懸浮現象——懸浮在鹽水中的雞蛋(課前準備好,為了增加現象的穩定性,可用透明的瓶子放置,并將蓋子旋緊),對懸浮現象進行形象說明.接著啟發學生匯總:兩種狀態——漂浮、懸浮,兩種過程——上浮、下沉.引導學生利用平衡力的關系推測漂浮、懸浮時,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猜測上浮時物體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下沉時物體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中,學生有個體差異,他們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實驗.將他們的出發點歸納起來看,不是改變物體所受的重力,就是改變物體所受的浮力.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匯總,逐步達成了學生對錯誤前概念的自主修正——物體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關系決定的;通過實驗現象的呈現,達成了對懸浮概念的理解;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了物體浮沉的判定條件.至此,學生們便對物體的浮沉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認知.
由于前概念具有頑固性,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穩固、正確的知識體系,給學生提供體驗并獲取自身的認知就顯得非常重要.對于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初中生來說,如果體驗少了,就會少一些理解.本節課教學中,將“浮沉條件”用于實際情境的判斷,就是為學生提供在實際情境中體驗的機會,消除前概念的負面影響,使之自我理解物理現象以達到知識的內化.在加強自主探究指導的同時,以體驗性的學習任務為驅動,使學生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經受訓練,從而實現新學知識的穩固建構.
在“物體的浮與沉”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中,筆者從創設物理情境出發,選用彈簧測力計、水和筒、塑料瓶和沙子等器材,通過學生的協作實驗活動(見表1所示),進行下沉、上浮條件的實驗探究和驗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表1
在運用實驗進行學生前概念的干預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學生的前概念“潛藏”在其認識體系內,教師要想方設法發掘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前概念,并通過精心的實驗安排,幫助學生感知前概念的正誤,這是進行新知識體系構建的有效保障.如果漠視錯誤前概念的存在,前概念仍然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則對當前和今后進一步的學習都會產生干擾.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前概念,不能引起學生認識沖突,教學就會失去針對性.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來理解自己已有的觀點,才有可能實現前概念的矯正.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重難點的突破方式上,要給學生多一些體驗和交流,及時為學生創設一些循序漸進的學習臺階,切忌功利、急躁.
實驗的設計要精心,對既定的實驗活動要有預見,實驗的環節要簡潔且有針對性.不僅要關注實驗的結論,而且要重視實驗的過程.對于實驗的安排切忌盲目,環節不宜過多,以免學生無所適從.實驗探究中的協作活動也很重要,組內學生的分工一定要明確落實.
教學中通過生動、科學的實驗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迫切愿望,提高他們進行探究學習的持久興趣,從而在師生的教學合作與互動中,實現教學目標的切實達成.限于本文的篇幅,這里就不多贅述了.
1 趙強,劉炳昇.建構與前概念[J].物理教師,2001(7):3-4.
2 [英]德賴弗,[法]蓋內,[法]蒂貝爾吉安主編,劉小玲譯.兒童的科學前概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3 陳兵兵.淺談新課標下物理教學的設計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