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順明
(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 無錫 214101)
自我評價與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相輔相成的.傳統的學生學業評價方式集中在紙筆測驗.雖然它具有量化、精細、標準、統一的特點,能對知識和某些技能進行有效的檢驗,但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價值觀的表現難以鑒別.更重要的是,考試的壓力和焦慮所帶來的并非都是對學習的促進,還有很多學生因為失敗或失敗的威脅而放棄學習,陷于無助,喪失了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心.因此有必要與其他方式組合起來才能實現功能互補.
目前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教師若要想看看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如何,出一張試卷就可見分曉.當成績出來后,全班或全年級進行排名.由于考試的偶然性很大,特別是理科(一旦題目的某處出現差錯,那結果可能就相差20分).所以考試結果帶來的后續性影響比較大,這對心態不好的學生來說,又多了一份陰影.而目前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基本都是直接通過數據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這種考試現實很殘酷,此時無論學生自己心里怎么想,事實就擺在那兒.通過這種量化的數據,瞬間可將人的學習表現進行定格.目前這種“統一”的要求在生活中還無處不在,例如學生要完成統一的作業,參加統一的考試,用統一的分數來評價.平時搞一個活動,必須統一行動,統一要求,不得越雷池一步.其實,學校和社會都很清楚這種評價的不利性,那么為什么我們平時的教育又那么喜歡統一呢?因為“統一”好管理,目標明確,好控制.把復雜的事情盡量搞得簡單化,操作起來方便.但如果這樣下去學校領導和教師是省事了,但教育卻喪失了最有魅力的東西——豐富多彩的個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要求,應該在高中新課程實施中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所有的評價不是單純為了確定學生達到什么水平,不是為了給學生進行成績排隊,而是發揮其診斷和激勵功能.所有評價應使學生能判斷和了解自己在物理課程學習中的學習狀況,包括學科知識強化和不足、學習思維的成功與缺陷、學習習慣的優點和缺點等等,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發展目標有明確的方向,并盡可能獲得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建議.下面,筆者對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些透視分析.
案例1.“描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的教學片段.
情景:圖1所示的是一非線性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線,試問隨著U的增大,R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R變大.
教師:為什么呢?
學生:因為該曲線的切線斜率是不斷變小.切線斜率的倒數就是電阻R,所以電阻R變大.
因為與已知結論相符合,所以教師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指導也就很快過去了.
顯然該教師并未能正確理解點斜率和切斜率.在初中階段,學生主要遇到的是定值電阻,此時點斜率和切斜率沒有區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無需區分這兩種斜率.而在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圖上小燈泡的電阻雖然是非線性變化的,但隨著電壓的增大,點斜率和切斜率都是在減小,表現為小燈泡的電阻都在增加.因此并不能把點斜率和切斜率不同點暴露出來.

圖1
結合剛才的教學情景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習題:小燈泡通電后其電流I隨所加電壓U變化的圖線如圖2所示,P為圖線上一點,PN為圖線的切線,PQ為U軸的垂線,PM為I軸的垂線.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圖2
教師巡視后發現,有學生選(A)選項,有學生選(B)選項.
師:選(A)選項和選(B)選項的同學,請你們分別說說理由?
生[選(B)]:我是根據剛才的結論選擇的.
很明顯,兩個答案是不可能統一在一起的,哪個對呢?為什么?(教師故作沉思.此時,有學生開始傾向于(A)選項了)
為什么呢?這時教師與學生一起交流討論,探討I-U圖線中切線斜率的意義.總結出學生是受到以前學過的用v-t圖線切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影響.
雖然教師花了大量時間處理這些概念問題,有時似乎是來回折騰.但實質上是讓學生暴露思維破綻,找出思維漏洞,從而促進學生的反思.其實,在學生的每一份試卷中,教師總會發現很多始料未及的錯誤.對于有些錯誤,教師如果能隨機應變,踏“錯”尋“美”,巧妙利用,在這些地方做做文章,是可以將它們變成寶貴而且可生成的教學資源.
案例2.學生的一次單元測試.
一天下午,物理教師抱了一疊試卷進來.學生明白了這節課要考試,教室里的氣氛明顯一下子緊張起來了.在等待教師發試卷的過程中,大家開始把課桌上的東西收拾好,準備好草稿紙和筆,迎接考試.學生甲頭腦靈活動作快,而且平時作業做得不錯,一直受到教師的表揚.由于這次隨堂測試只有45min時間,所以學生甲做得很快.坐在他旁邊的學生乙,平時學習也不錯,就是動作比較慢,作業基本上都是最后一個交的.45min很快就過去了,學生甲剛好答完題沒有留下任何遺憾,而且自己也感覺不錯(題目不算太難,比較適合自己的胃口).再看學生乙,最后還有2道題目沒有完成.第2天考試試卷發下來,2人的分數差不多.學生甲一看,怎么會這樣呢?比我預期的要低20分,再一看原來都是小問題,包括答案抄寫出錯,計算出錯,解題不規范出錯但是答案正確.例如,帶電粒子在磁場的運動應有qvB=m,卻用其變形結果R=直接計算,導致扣分.學生甲心想,我做的大部分都是對的,真正的得分應該再加20分,我這次考試很不錯.學生乙拿到試卷后發現除未答出的題目其他都做對了.他心想,如果再給我多點時間,那么最后2道題我也能做對.這樣算下來與最高分差不多,我很滿意.
案例中的學生甲和學生乙都是從積極的角度評價自己,但他們又缺少對自己作一個客觀的評價.這一不合理的評價掩蓋了事情背后的本質.在他們看來,那些原因都是微不足道了,他們完全可以避免.所以,他們把這些因素全部納入到已經解決的問題行列之中.而這些因素往往是事物鏈條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很是關鍵,有的甚至能決定考試的成敗.
此時,教師要善于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角色,指導不同類型的學生能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幫助他們能客觀地對自己作出評價.是計算能力差還是思維不縝密,是注意力不集中還是考試答題中時間利用不合理.
例如,針對學生甲的現象,結合幾次大考的試卷和高考試卷的答題要求,談談解題規范和答題要求的重要性.特別是要學習“評分細則”,其中造成學生答題規范性差的原因既有主觀又有客觀.主觀上,現在不少學生平時就視規范解答為“小兒科”甚至是個麻煩,認為只要知道怎樣解答就可以了,不愿意在敘述等規范問題上花時間,而更愿意將時間花在追求解題的數量及技巧上.客觀上,由于高考的功利性已被社會無以復加地抬高,迫使教師不得不放棄基礎教育的素質培養這一基本出發點而面對升學率的競爭壓力.這導致平時的教學節奏快,容量大.教師往往更注重考生知識網絡的構建、思維技巧的點拔,板書自然因時間關系而變得很簡潔(這在客觀上使板書失去了應有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當前浩如煙海但又良莠不齊的教輔書籍中,因為作者自身水準及其他種種原因所造成的不規范現象比比皆是.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得不到關于規范答題的示范性教學,課外又得不到教輔資料良好的熏陶,加之主觀意識上的輕視,自然影響了其規范答題能力的形成,并最終導致其學科基本素養的逐漸缺失.
針對學生乙的現象,要讓學生清楚任何考試因具有選拔性,所以會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做題的質量是第一位的,但答題的速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答題速度慢的一種原因是行為動作慢,另一種可能是平時作業不太喜歡獨立鉆研喜歡與同學對答案.當你在考試時,因為你是一個人在“戰斗”,而顯得心虛不能大膽地往前走,導致答題速度偏慢.總之,這一系列的表象的背后都得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教師在對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要重視對學生細節上的關心,要注重對每個細微之處的了解,不忽略每個細節.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處理問題更全面,不會因為細節上的忽視而產生錯誤的判斷.
案例3.家長與教師的一次電話交流.
新學期開學至今已有一個多月了,家長們都迫切想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所以一般會時不時與班主任電話交流.請看下面的一個通話片段.
家長:喂,你好!我是×××的媽媽,打擾老師了.最近學校有沒有考試?他的情況怎么樣?
教師:最近剛進行了物理單元測試.分數是××,班級名次是××.
家長:好像不太好.在初中,他的物理成績是很好的.怎么到高中就不好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啊?我問小孩,小孩說上課都聽懂的,但一到考試就寫錯了.
教師:其實,初中與高中學習有很大區別的……
家長:(迫不及待打斷教師)老師,我孩子比較內向,希望你上課多提問提問,有什么事情向我及時反饋.我也會要他多向老師請教,麻煩老師了!
像案例中的教師和家長通話情景,我們并不陌生.這是絕大多數家長與教師交流的常用方式.究其原因是家長的興趣點就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因為數據鮮明具體,很能看出孩子學習是好還是不好.對于做人和做事及品德,這些很虛的東西家長并不關心.這如同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事情做好與否,只要看你最后的結果.若你成功了,以前的做法哪怕是不夠妥當的,在別人看來也是經驗.倘若你失敗了,之前所作所為都視為瞎折騰,是花架子.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社會氛圍下,家長時刻盯著幾個數據,而深層次的問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問題探究能力等等)不去考慮和探討.
同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只滿足于完成任務和做完作業,很少評價自己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具備的技術含金量.因此,不會傾聽,不會反思,不愿借鑒.教師要通過課堂內外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技能性的自我評價.家長要利用自身的工作經歷和人生閱歷讓孩子意識到:實際問題是多么復雜?實現目標是多么困難?方法手段是多么有限?時刻提醒自己:別人想到了,我為什么沒有?別人做好了,我為什么沒有?別人想得多,我為什么想得少?別人做得好,我為什么做得差?時刻反思:這道題還有別的做法嗎?這句話還有別的說法嗎?這件事還有其他結果嗎?不斷審視自己想過的問題和做過的事情,及時做出開放性的評價.
1 廖伯琴.物理教學研究與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陳剛.物理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