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鵬
(江蘇省太湖高級中學,江蘇無錫 214126)
實驗室里測定重力加速度g值方法很多,其提供的器材主要有光電門傳感器、數字計時器、電磁鐵、學生電源、刻度尺、鐵架臺和計算機,還有一些鐵片小球等,在此做一下總結和簡析.

圖1
方案1:如圖1,電磁鐵與計時器聯動,計時器測出小球從電磁鐵到光電門A的時間t;用刻度尺測出從小球開始下落的位置到光電門A中心的距離h,即

簡析:當切斷電流后,電磁鐵有剩磁,小球不見得立刻做自由落體,t值偏大,使g偏小;測量h應該是從小球下部球表面到光電門擋光位置的距離,但不易測量,一般測量偏小,使g偏小.

圖2
方案2:方案2是對方案1的改進,為了減少對自由落體時間t測量的誤差,采取了如下改進,如圖2所示.
(1)引入2個光電門A和B,將球放在A恰好不擋光的位置,球剛自由落體就擋光并開始計時,下落了h到達B停止計時.
(2)對電磁鐵鐵芯做了改進(如圖2):把電磁鐵鐵芯分成兩半,中間夾鐵球,且鐵芯兩半通過小球連通計時器,即便是電磁鐵斷了電,小球不下落,計時器仍不工作,只有當小球離開鐵芯,鐵芯兩半斷開,計時器才能開始計時,這樣記下的時間就比較準確.
簡析:時間測量比較準確,能有效消除剩磁的影響,但是假定A光電門處于零位置,但小球在A位置是否真的初速為零難以判定.
方案3:如圖3,將小球換成T型鐵片,測出鐵片橫部分寬度Δd,電磁鐵與計時器聯動,測出:鐵片從釋放到光電門A的時間t;經過A的時間Δt.鐵片經過光電門時間很短,可用通過A的平均速度來代替經過A的瞬時速度,即由v=gt以及v=可得

簡析:除了剩磁問題外,這個方法中v和t要分2次測量,t的測量會帶來誤差,使得g偏差很多.

圖3
方案4:仍如圖3,器材不變,測出擋光片下沿到光電門A的距離h,測出:鐵片橫部分寬度Δd;T型鐵片經過A的時間Δt.同樣用通過A的平均速度來代替經過A的瞬時速度,即由v2=2gh以及可得

簡析:h不易測量準確.
方案5:為了解決方案1中h測定困難的問題,設小球從O點下落,分別測出O點到A、B點時間t1、t2和O點到高度h1、h2,如圖4所示.

圖4
簡析:這方案可以減少起點位置選擇的困難,也可以減少剩磁或初速不為0的誤差,但不能完全消除.
方案6:裝置同方案5,2個光電門聯動,測小球做自由落體通過2光電門A、B的時間Δt,以及 O 點到 A 、B 高度 h1、h2.可以得到

方案7:裝置同方案5(如圖4),小球從O點下落,測出AB之間距離s1以及通過AB所用時間t1;再把下面的光電門移到C,測出AC時間t2和距離s2,具體如圖5所示.可以得到

簡析:該方法基本解決了物體下落初速是否為0以及高度測量上的困難.方案8:裝置如圖6所示,用工型擋光片和1個光電門即可.測出擋光片上下2個擋光部分寬度Δd1、Δd2;之間的距離d;上下2個擋光部分分別通過光電門的時間Δt1、Δt2,


圖5

圖6
簡析:d適當大一些,擋光片初始位置離光電門高一些會減少實驗誤差.
對比以上幾種測量方法,可以得到:
(1)理論上任何含有g的表達式都可以選用,但實際問題并不簡單,有很多方法,需要考慮很多問題.
(2)每個方案都有其優點缺點,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取,如方案1雖然誤差比較大,但實際操作過程及數據處理簡單,且實際情況表明,h和t越大,即A放得越靠下,g的誤差越小,要求不高時可以選用.
(3)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途徑實現,有的體現在測量上,有的體現在理論上,有的體現在儀器裝置的改進上.
(4)相同的實驗器材,不同的實驗思路,會有不同的實驗過程,如方案3和4、方案5和6.同樣,相同的一組數據,用不同的公式就代表不同的實驗思路,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要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具體簡析,培養這樣的觀點,在現有條件下做出最好的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