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元 馮成杰
摘 要:工科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體系構建研究在《人民日報》刊發《莫讓青春染暮氣》一文之后,愈顯重要。如何激發出“90后”工科大學生的朝氣和銳氣,激勵他們振奮精神、勇于拼搏、敢于競爭、實踐創新、超越自我、走向成功,是工科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工科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176-02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正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邁進,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的大學生們存在著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模糊、抗挫折抗打擊能力低下、精神萎靡不振、缺乏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缺乏感恩意識等問題。“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如何振奮工科院校大學生的精神,奮發其志氣,激發其動力,引領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成為勵志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需要加強勵志教育體系的構建,增強勵志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勵志教育體系的內涵及意義
(一)勵志教育體系的內涵
勵志教育“就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成功學和自我效能理論等學科理論,通過系統的、科學的教育,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動機,健全學生的身心素質,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規劃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的教育。”[2]勵志教育具有思想性、崇高性、堅定性、超越性、理論性、實踐性、主體性、示范性等特征。“勵志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勵志教育還包括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3]
勵志教育體系是指互相聯系的勵志教育的主體、客體及內容等要素的有序組合方式和建構方式。從大教育觀的角度來分,勵志教育體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勵志教育體系,除勵志教育結構體系外,還包括勵志教育管理體系、勵志人才預測體系、勵志課程教材體系、勵志師資培訓體系、勵志教育科研體系、勵志經費籌措體系等。狹義的勵志教育體系,僅指勵志教育結構體系,即勵志教育主體、勵志教育客體和勵志教育內容的有機組合。文中所指的勵志教育體系是指狹義的勵志教育體系。
(二)工科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體系構建的意義
目前,我國開展勵志教育的高校有很多,但大多數存在形式缺乏多樣性、內容缺乏系統性、方法缺乏多元性、效果缺乏實效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在構建勵志教育體系的基礎上有效得以解決。因此,加強勵志教育體系構建研究意義重大。
勵志教育體系構建是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增強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必然選擇。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甚至思潮如潮水般涌向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成為當務之急。只有通過有效的勵志教育體系在課上課下、網上網下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全天候地傳播正能量,才能幫助大學生“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努力學習,在為個人的“大學夢”、“成才夢”、“職業夢”、“生活夢”奮斗中實現個人價值,在增強本領中擔當實現“中國夢”的社會責任。”[4]
勵志教育體系構建是培養現代卓越工程師的必然要求。信息時代對各行各業的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的工程師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信息能力和應用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品格素質。構建勵志教育體系可以促使大學生樹立起良好的職業素質、品格素質,成為“會學、會做、會生存和會共處”的應用型技能型的新型工程師,從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要。
勵志教育體系構建是工科類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實現了大眾化后,面臨著生源縮減,競爭白熱化的困境。與此同時,我國存在著一方面社會各行各業對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缺口巨大,而另一方面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的怪現象。高等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成為走出困境的唯一希望。特色發展之路不僅包括特色專業,還包括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和培養模式等方面。不光要加強基礎知識教授和應用型技能培訓,還必須在構建勵志教育體系上做實做足文章。唯有如此,方能培養出愛崗敬業、踏實肯干、敢于創新、團結奉獻的卓越工程師,才能在激烈的生源大戰、就業大戰中擁有核心競爭力,獲得優勢地位。
二、工科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勵志教育體系構建的觀念需要轉變
構建系統而有效的勵志教育體系的前提是轉變傳統教育觀念。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在勵志教育體系構建方面實行的是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思想活躍,個性鮮明的“90后”大學生了。工科院校應該樹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理念,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激勵學生,賞識學生,提高學生感恩意識、抗挫折抗打擊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達到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勵志教育體系構建亟待完善
目前工科院校還沒有形成統一、協作、高效的勵志教育體系。勵志教育往往穿插在教師課堂講授中,體現在輔導員班主任教導學生的言語中,或散見于校園文化活動中。課內與課外、網上與網下、學校與家庭、校園與社會尚未有機統籌起來,體系和合力尚未形成。工科院校需要努力整合勵志思想教育、勵志影視欣賞、班級勵志、讀書勵志、專題講座專題報告勵志、網絡勵志教育、勵志環境、社會實踐勵志、家庭勵志等資源,進行勵志教育體系頂層設計,努力探索特色鮮明、富有成效的勵志教育體系。
(三)勵志教育新體系構建亟須探索
工科院校在勵志教育體系構建方面雖有探索,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工科院校應該不斷摸索勵志教育新體系,比如:開設成功學、勵志影視欣賞等課程,開展素質拓展、聯系成功人士等活動,采用實踐性教學等形式提升現有勵志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此不斷鞏固和提高工科院校勵志教育體系構建的效果。
三、工科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體系構建的對策
對于工科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體系構建,需要整合所有勵志教育要素、資源,形成勵志教育要素合力,構建起有效的勵志教育體系。
(一)勵志思想教育體系——主渠道
勵志教育就是教育學生、引導學生、鞭策學生、鼓舞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我們需要結合工科院校大學生思想狀況和成長成才要求,深入細致開展勵志思想教育活動,建立勵志思想教育體系,發揮勵志教育主渠道作用。
(二)勵志環境體系——主陣地
工科院校應當重視營造勵志校園文化環境體系,使大學生受到鼓舞激勵,發揮勵志教育環境的主陣地作用。如利用教室、宿舍、食堂、宣傳欄等場所大力進行勵志教育宣傳,努力營造勵志分為,構建濃郁勵志學院文化。開展校園勵志系列活動,如觀看勵志影視、聆聽成功校友演講、舉辦勵志歌曲大賽等,宣揚勵志理念,弘揚勵志文化,樹立勵志典型,從而鼓舞學生、激勵學生、賞識學生、成就學生。
(三)社會實踐勵志體系——重要載體
工科院校建立社會實踐勵志體系,通過這一重要載體,可以為工科大學生創設自我實現的機會,重塑大學生對工作、社會、生活的自信。社會實踐勵志體系主要包括職業崗位實踐勵志教育、社會實踐勵志教育、生活磨礪勵志教育、家庭勵志教育。
1.職業崗位實踐勵志教育
工科大學生不但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職業素質,而且還要具有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品質。工科院校應該按照勵志教育與崗位教育相結合、職業技能實踐與職業道德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廣泛與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實訓實習與職業勵志教育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基地,以見習、實習、專業實踐等形式組織工科大學生去企事業單位鍛煉,真正提高工科大學生職業和崗位的認識與實踐能力,實現學習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2.社會實踐勵志教育
結合工科大學生個性特長,利用班團活動、社團活動和文體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勵志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從中得到鼓勵、受到激勵,進而更好地發掘潛能,發揮優勢。另外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廣大農村社區積極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使大學生服務群眾,鍛煉專業技能,提高品德素質,樹立正確人生價值。
3.生活磨煉勵志教育
生活磨煉勵志教育是勵志實踐的主要陣地。大學生成功品質的培養,要靠日常生活中長期的有意識的磨煉。工科院校可以班級為單位,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大學生正視困難、戰勝挫折的思想認識,培養大學生和善待人待物的態度,教會大學生生存所需的為人處世之道。
(四)家庭勵志教育體系——重要內容
家庭勵志教育對于大學生起著基礎性影響作用。家長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導師。如果家長能為學生提供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全的人格和尊老愛幼、自強不息、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家長應該建立家庭勵志教育體系,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幫助其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實現其健康成長。
構建起有效可行的勵志教育體系,體現出工科院校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優勢,提升工科院校勵志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工科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真正培養出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具有良好意志品質、職業道德、踏實肯干、勇于創新、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全面和諧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5]只有不斷加強勵志教育體系構建才能教育好、培養好、激勵好、成就好工科大學生,才能實現院校、學生、家庭、社會的四方共贏,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工程應用型技能型高等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2).
[2]王廣元.高職院校大學生勵志教育現狀研究[J].理論觀察,2013(5):120.
[3]王廣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勵志教育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3(2):56.
[4]李祖超,等.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勵志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3(20):33.
[5]構建勵志教育體系彰顯勵園文化特色——福州職業技術學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