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玲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股骨脛骨折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方法,總結護理體會。方法:將我院收治的11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采取針對性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和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4%)明顯高于對照組(61.8%),而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16.4%),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性的綜合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臨床手術療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廣泛。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1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48-01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多見于老年群體,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日益激化,老年股骨脛骨折發病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的主要手段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該種手術方式相對于傳統的治療手段而言,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有利于促進骨折盡快愈合,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圍術期護理干預是確保手術有效開展,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關鍵[2],因此加強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總結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10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針對性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11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新鮮骨折,現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5例)和對照組(55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42-80歲,中位年齡67.9歲;受傷骨折原因:因交通意外事故傷者34例,因不慎跌倒摔傷者14例,因重物砸傷者7例;骨折部位:右側19例,左側36例;根據Garden分型:II型12例,III型21例,IV型21例;合并癥:肺部感染者14例,高血壓者12例,糖尿病14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1例;年齡41-81歲,中位年齡68.5歲;受傷骨折原因:因交通意外事故傷者33例,因不慎跌倒摔傷者13例,因重物砸傷者9例;骨折部位:右側20例,左側35例;根據Garden分型:II型13例,III型22例,IV型20例;合并癥:肺部感染者13例,高血壓者13例,糖尿病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受傷骨折原因、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術后積極采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配合精心的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針對性的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心理護理。術前很多患者對手術治療存在質疑,擔心手術風險,術后由于疼痛或者擔心人工關節會脫位而不敢隨意活動。護理人員應重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多傾聽患者的要求和意見,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幫助患者紓解心理障礙。同時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的目的、重要性、必要性、手術基本流程以及注意事項等。可以讓一些恢復較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工作。同時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方案,并鼓勵患者家屬共同參與討論。
1.2.2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病情以及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變化(包括呼吸、心率、體溫、脈搏、血壓等),同時應注意患者意識和尿量變化。應仔細觀察患者傷口敷料是否出現脫落、滲血等癥狀,患肢末梢的顏色、感覺,對比觀察兩足背動脈搏動和雙下肢活動,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告知醫生進行緊急處理。在進行負壓引流過程中,應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流量、顏色、性狀等,時刻保持引流液通暢,術后2-3d左右即可拔管。
1.2.3疼痛護理。術后患者都會存在一定疼痛,護理人員應提前告知患者疼痛是自然情況,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對于疼痛并不會影響患者的康復訓練,必要時可以給予止痛藥物治療。也可以給患者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或者多與患者交流、聊天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少患者的疼痛感。
1.2.4康復指導。術前應正確指導患者學會如何在床上排便,避免術后由于無法下床排便而發生尿潴留、便秘并發癥。若患者術后應用便盆排便,應注意便盆應從健側置入,以防由于牽拉使假體移位或者脫落。術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應鼓勵患者盡早進行足趾關節、踝關節功能訓練,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術后1d應加強上肢訓練,并配合深呼吸運動,指導患者進行臀肌、股四頭股等長收縮訓練。術后2-3d后即可開始髖關節功能訓練,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慢慢加強訓練強度;在3-7d左右,指導患者下床的技巧,協助患者下床進行站立訓練直至可進行負重活動開始。囑咐患者不要蹺二郎腿,患肢盡量不要內收或者外展。
1.2.5并發癥預防護理。術后應盡早鼓勵患者進行踝關節功能訓練以及肌肉擠壓運動,避免靜脈血栓的發生;術后應保持床單、被套的清潔、整齊、干燥,注意保持皮膚的干燥,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預防壓瘡發生;術后應指導患者擺放正確的體位,指導康復訓練過程中,應密切觀察髖關節恢復情況,避免人工髖關節脫位;術后應指導患者正確、有效排痰,每天進行深呼吸訓練,避免肺部感染;術中應嚴格進行無菌操作,術后積極應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優:患者無疼痛,髖關節功能恢復。良:患肢有輕微疼痛,髖關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可:患肢疼痛經常發作髖關節功能有一定改善。差:患肢持續疼痛,髖關節功能障礙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t對計量數據進行檢驗,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 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96.4%)明顯高于對照組(61.8%),而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16.4%),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髖關節恢復效果對比(n,%)
組別 例數 優 良 可 差 總有效率觀察組 55 39 14 2 0 53(96.4)對照組 55 26 8 12 9 34(61.8)3討 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矯形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安的髖關節再建術,由于股骨頸骨折患者多數為老年人,術后極易發生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癥狀,術后并發癥較多[3]。Charnley 提出[4],圍術期護理是降低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本組研究顯示,經過心理護理、病情觀察、疼痛護理、康復指導、并發癥預防等綜合護理干預,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提高了34.6%,術后并發癥降低了16.4%。與國內外多數文獻報道接近。因此,針對性的綜合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臨床手術療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廣泛。
參考文獻
[1]方莉,何平,朱英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1):6—8.
[2] 程小禾,柯翠芬.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的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3(19):1804-1805.
[3]金德才,戴和本,楊維民.股骨頸骨折行人工髖關節置換45 例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19):19-20.
[4] 楊秀增.老年股骨頸骨折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0):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