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82-02
球形肺炎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以前者多見,常為肺炎鏈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因其影像學上表現球形或類球形而稱之為球形肺炎。此病臨床上較為少見,多層螺旋CT是其一種有效的診斷手段,但部分球形肺炎的CT表現與周圍型肺癌有許多相似之處,往往會出現誤診現象。本文對二例誤診為肺癌的球形肺炎CT表現做回顧性分析,旨在提高球形肺炎CT診斷的準確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3年二例經臨床證實并行CT增強掃描的球形肺炎患者資料。第一例:男性, 45歲,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半月余伴發熱3天。該患者咳嗽成陣發性表現,并伴有少量白色粘痰。第二例:男性,59歲,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2月余。發病前無明顯誘因,輕度咳嗽,伴痰中帶血絲。
1.2檢查方法
CT掃描機型為GE Lightspeed 4層螺旋CT,檢查前訓練患者呼吸,先行CT平掃,掃描范圍從肺尖肺底,層厚5mm,間隔5mm,電壓120KV,電流180mA,矩陣512×512。經肘靜脈注射優維顯(含典300mg)1.5ml/kg體重,行全肺增強掃描,注射流率3.0ml/s。
圖像分析
由三位有經驗的放射診斷醫師分析病變的發生部位、形態,大小、邊界、密度特點及增強方式以及有無肺門及縱膈淋巴結腫大等,并對比復習患者治療前后CT表現。
2 結果
2.1誤診情況
兩例均誤診為周圍型肺癌。
2.2病變CT表現特點及復查后改變
第一例:右肺下葉后基底段一類圓形軟組織密度腫塊,大小約為3.0cm×3.0cm,并見短毛刺征,其邊緣較清楚,未見“暈征”。增強掃描顯示腫塊不均性強化,強化區與非強化去分界不清,不規則。臨床醫生采用試驗性抗炎治療4天后,患者癥狀減輕,一周后CT復查,病灶有所變小,繼續抗炎治療,二周后復查胸片,病灶基本顯示不清,最后臨床確診為右肺下葉球形肺炎。
第二例:右肺上葉后段一團塊狀影,密度較高,有分葉征象,并可見短毛刺,周圍未見衛星病灶。增強掃描腫塊明顯均勻強化。縱隔及肺門未見腫大淋巴結。患者拒絕接受CT引導下穿刺活檢,固臨床上行抗炎治療后復查方案,兩周后復查,病變明顯變小。最后臨床確診球形肺炎。
2討論
2.1球形肺炎CT表現
部位:好發雙肺背側及下葉。
形態大小:球形肺炎多呈尖端指向肺門的楔形、不規則高密度影,病變多位于肺野外圍,外緣與胸膜以廣基底相連,其間無正常肺組織可見。病變最大徑多在3-4.5cm之間,部分可大于9cm。
邊緣:邊緣模糊多見,可見粗長毛刺,位于肺野外圍的病變兩側緣交平直。
病變周圍情況:其周圍有異常增粗的血管影,所屬段及亞段支氣管管壁增厚。早期病變周圍有小片狀浸潤影,晚期病變周圍有索條征象。
胸膜改變:多數病變鄰近胸膜呈廣泛均勻型增厚,少有局限性結節。部分不貼近胸膜的病灶可見胸膜凹陷征。
淋巴結:球形肺炎中淋巴結增大極少。
隨訪復查:一般在隨訪2-6月,病變完全吸收,部分病變局部遺留少許纖維索條影。
2.2誤診分析
球形肺炎與周圍型肺癌的CT表現有一定的相似性,對于典型的周圍型肺癌與肺炎通過在CT上鑒別并不困難。典型周圍型肺癌在CT上多表現為團塊狀影,邊界清楚,有毛刺及分葉征象,可伴有偏心性空洞。而一般肺炎在CT上呈斑片狀影,邊緣不清。但球形肺炎CT表現多類似周圍型肺癌的表現,鑒別診斷比較困難。本文2例患者,CT上均呈現肺癌的多項征象,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也很難做出明確診斷。因患者家屬不愿接受在CT引導下行穿刺活檢,兩例病人臨床上利用合適的藥物進行診斷性治療,結果病變明顯好轉,證實肺球形肺炎。
注重患者臨床征象分析和抗炎治療的動態觀察,以減少誤診。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并以中老年人居多,影像醫師對中老年人肺癌診斷的警惕性較高,而對球形肺炎有所忽視,因此影像科醫生一定要注意有些雖然在CT上表現是典型的周圍型肺癌的征象,但診斷時應引起重視。另為要注重對患者治療情況的動態觀察,一般來說,球形肺炎經過系統的抗炎治療后,病變會變小。如果是肺癌,抗炎治療效果不明顯。
綜上所述,球形肺炎具有發病率低,缺乏特異性的特點。從臨床表現和CT征象來看,與周圍型肺癌有許多相類似的表現。不進行穿刺活檢,而過分依賴影像學表現,很容易引起誤診。在工作中,只有密切結合臨床資料,注重動態觀察,從多角度全面的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有效減少球形肺炎誤診周圍型肺癌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