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鵬輝 楊金花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和護理要點。方法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68例隨機分成2組,每組34例,對照組采用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類藥物進行治療;試驗組除采用上述常規治療外,加用本院自制中藥進行外敷治療。結果試驗組的腫脹評分和血尿酸值均顯著小于對照組;2組愈顯率比較,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但兩組在改善疼痛方面療效相當。結論中藥外敷配合常規西醫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中藥外敷;護理;辨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85-02
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引起高尿酸血癥,尿酸鹽在關節腔或軟組織沉積而致關節紅腫疼痛、活動受限,反復發作可使關節變形、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急性關節炎常是痛風的首發癥狀[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性關節炎的患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2]。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對其中的68例采用常規西醫治療配合本院自制中藥外敷,收到了理想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采用方便取樣,選取我院68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根據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4例。試驗組中男28例,女6例;年齡30~67歲,平均(47.60士3.07)歲;病程1~10年,平均(3.90土1.48)年;其中初次發作5例,2次發作11例,多次發作18例;發作時部位于第一跖趾關節15例,踝關節9例,膝關節3例,腕關節1例,多關節6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4例;年齡30~64歲,平均(46.90士2.64)歲;病程1~9年,平均(3.62士1.26)年;其中初次發作6例,2次發作13例,多次發作15例;發作時部位于第一跖趾關節14例,踝關節8例,膝關節4例,指關節1例,多關節7例。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依據美國風濕病協會推薦的診斷標準[3]。納入標準:經臨床與檢驗發現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確診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年齡18—75歲。排除標準:(1)合并痛風腎病及心、肝、腎、腦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者;(2)晚期關節炎和重度畸形、喪失勞動能力者;(3)治療期間因資料不全或未按規定治療,無法進行療效判斷者;(4)排除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引起的高尿酸血癥。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類藥物)進行治療。試驗組除采用上述常規治療外,還采用本院自制中藥進行外敷治療。①本院自制中藥藥物組成:如意黃金散(作用:消腫止痛),消炎散(作用:活血止痛、清熱消腫),礬冰液(作用:止痛、防腐、抗炎及鎮靜)。②中藥使用方法:取如意黃金散和消炎散兩種藥物各等份入治療碗,加入適量礬冰液、少許食醋和少許芝麻油,用壓舌板調和均勻,將藥物按關節腫脹范圍+2cm尺寸均勻涂于一層紗布上,藥物上再蓋1層紗布,將藥物紗布敷于患者痛風性關節炎處,外用保鮮膜覆蓋,然后用膠布或彈力繃帶固定。每日換藥1次,7天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觀察療效。觀察期間禁用其他止痛及影響尿酸的藥物。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關節疼痛、腫脹及血尿酸等。(1)關節疼痛:采用數字評分法(VAS):將疼痛的程度用0至10共11個數字表示,0表示無痛,10代表最痛,病人根據自身疼痛程度在這11個數字中挑選一個數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無疼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不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劇烈或難忍。(2)關節腫脹: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關節腫脹積分的評定:關節無腫脹,0分;輕度腫脹:較正常皮膚腫脹,但皮紋尚存在,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0.5 cm,壓之稍凹陷,松之可恢復正常,1分;中度腫脹:皮紋消失,但無水泡,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為0.5-1cm,壓之凹陷,松之難恢復正常,2分;重度腫脹:皮膚重度腫脹,可出現水泡,與健側對比腫脹中心高度為≥1cm,壓之少凹陷,不可恢復正常,3分。(3)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定。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圍;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血尿酸接近正常水平;有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關節功能有所改善,血尿酸值下降,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改善。
1.5數據處理。所有數據應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平均數土標準差( 士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關節疼痛比較見表1。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的關節疼痛分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t=18.19,對照組t=9.43,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4,P>0.05)。
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疼痛分值的比較( 士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值 治療后分值試驗組 34 7.46士1.54 2.69士1.32*對照組 34 7.58士1.85 3.57士2.58*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關節腫脹比較見表2。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關節腫脹分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t=37.97,對照組t=7.67,P<0.05);治療后試驗組與對照組間關節腫脹分值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t=-7.27,P<0.05)。
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腫脹分值的比較( 士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值 治療后分值試驗組 34 2.76士0.30 0.59士0.21*△對照組 34 2.70士0.41 1.10士0.48*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UA變化比較見表3。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UA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試驗組t=15.20,對照組t=12.82,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也有顯著性意義(t=8.65,P<0.05)。
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A變化比較( 士s,μmol/l)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值 治療后分值試驗組 34 512.60士41.10 337.80士35.02*△對照組 34 509.60士36.40 406.80士32.50*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兩組愈顯率比較,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x2=5.322,P<0.05)。但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4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組別 例數 全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愈顯率(%)試驗組 34 12(35.3) 15(44.1) 4(11.8) 3(8.8) 91.2 79.4*對照組 34 8(23.5) 10(29.4) 10(29.4) 6(17.6) 82.4 52.9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 討論
痛風屬祖國醫學“痹癥”、“歷節”、“白虎歷節”、“痛風”等范疇,多數醫家認為其病因乃飲食失節,嗜食肥甘厚味,以致濕熱內蘊,又兼外感風寒,侵襲經絡,氣血津液運行受阻,遂使濕熱煎熬成痰,瘀凝絡道,致關節紅腫灼痛;亦有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虛臟腑功能失調,尤以脾腎功能紊亂,脾失健運,腎失氣化,升清降濁失司,濕熱內生,蘊久化熱,聚痰留瘀,而致風濕痰瘀,痹阻經絡。
我院在總結歷代中醫學家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采用如意黃金散、消炎散和礬冰液混合外敷,直接作用于關節局部,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腫及鎮痛作用,可迅速有效的減輕關節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在改善腫脹及降低血尿酸值方面明顯具有優勢,比單純應用口服藥起效更快,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因此,我們認為本院自制中藥外敷配合中醫護理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可作為一種常規選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素華.內科學[M] .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2-864.
[2]林晶.加味金黃膏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海南醫學,2013,24,(16):2483-2485.
[3]Wallace SL,Robinson H,Masi AT,etal.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te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ty[M]. Klippel JH,editors.Primer on the Rheumatic Diseases.Atlanta:Arthritis Foundation, 2001:637.
[4]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2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79-183.
[5]田香艷.心理行為干預對癌癥患者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4):146-147.
[6]包曉紅.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辨證施護[J].中國中醫急癥,2011, 20(11):1891-1892.